不久前,我和一位臺灣朋友去拜訪一位美國朋友,談話中,美國朋友問這位臺灣朋友來美國多久了,這位臺灣朋友一面用英語回答“6個月”,一面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小指,中間的三指彎曲。美國朋友見狀,立刻把桌上的電話拿起,遞給臺灣朋友,連說:“請用!請用!”臺灣朋友則一臉茫然,因為他并沒說要用電話。
繼續(xù)談話,美國朋友問臺灣朋友是否第一次來美國,臺灣朋友一面回答“8年前曾經(jīng)來過美國一次”,同時將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伸出,其余三指彎曲。美國朋友見狀,立即臉色一驚,本能地把身體向后一仰,連說:“有什么不對嗎?”臺灣朋友又是一臉茫然。
再談下去,他們相互知道對方都是基督教徒,遇到了知心,相約星期天一同去教堂,美國朋友把地址告訴臺灣朋友,說早上10點鐘在教堂見,臺灣朋友一面點頭,一面重復(fù)說“10點鐘”,同時把左右兩手食指交叉。美國朋友這次完全“理解”他的意思。以右手食指在自己胸前劃了一個“十字”,同時說:“上帝保佑我們。”然后兩人歡歡喜喜道別。
用手勢輔助語言似乎是世界性的,許多人都有這種習(xí)慣,如說數(shù)目字、比高矮、比大小。由于中西差異,人們所使用的手勢雖然大部分相同或相似,但也有不少不相同的手勢。
最有趣的是用手勢比數(shù)目字。以美國人為例,他們老老實實地從1比到5,可只用一只手,從6到10就非得勞動兩只手了;而我們中國人就聰明得多了,從1到10,都可以用一只手比。只不過從1比到5大家都是一樣的,但6以后的數(shù)目,中國人對著美國人比電話,他們比這手勢時,還喜歡把大拇指對著耳朵,小指對著嘴巴,作正在講話狀。
中國人比“8”,則恰似美國人比手槍,尤其是把食指正指著對方,是要槍斃他的意思,也難怪那位美國朋友看到這個手勢時會大驚失色。
中國人比“10”,則更是巧妙,共有三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只用一只手,五指全伸出,整個巴掌一正一反,前一正是五,后一反也是五,加起來是十;二是雙手同時伸出,左五右五,加起來也是十;三是用左右兩手食指交叉,比成一個“十”字。
以上三種,讓美國人看來,第一種可能要花一點時間反應(yīng)過來,因為美國人最怕心算,即使是五加五、二乘五,他們根本不會想到去用它。第二種對美國人是沒有問題的,甚至也是他們所用的手勢。而第三種,也是我們中國人最常用的一種,中國人在幼稚園就會的“十”字,卻是美國人的天書,而那位美國朋友“懂得”臺灣朋友的意思,也以手在自己胸前劃十字作為回應(yīng),真可說是如有“神”助。
中國人和美國人比手勢的方法兩項是極端不同的。一個是向人招手,要人過來;另一個是向人指示方向。
中國人向人招手,要對方到你身前來,是用整個手掌,手心向下,用整個手掌的四個指頭向下彎曲數(shù)次。美國人要別人到他身前來,則是將手握拳,手臂伸出,拳心向上,僅以一個食指,向后彎曲一兩次。
中國人和美國人指示方向的不同手勢更為有趣。當(dāng)中國人遇到別人問路,如果是在前面,單純地用食指指向前方就是了,如果是在后面,則扭轉(zhuǎn)身子同樣的指一指也就可以了。美國人遇到別人問路,如果要指示的方向是在后面,他們的指示法是將手握拳放在肩膀上面,拳心向內(nèi),將大拇指伸出向后指,如果是在前面,他們就非得先將身體整個向后轉(zhuǎn),再用同樣的方法向后指。
人的五個手指本以食指最靈活,但他們卻用最粗最短的大拇指,我不懂。但我更不懂的是,明明要指的方向是在前面,他們卻不單純地向前指,而要大費周章地先向后轉(zhuǎn),再向后指,非得要向他問路的人與他“背道而馳”。
美國人還有許多習(xí)慣的手勢,如雙手一攤表示無奈,單手手掌向外一揚表示對對方不解或不滿,我們中國人應(yīng)了解,甚至學(xué)著用用也無妨。不過,美國有個伸出中指的不雅手勢,不足效仿,我們不要去理會它。
[摘自臺灣《美國生活幽、悠、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