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作為一門新的藝術,自誕生起雖只走過了幾十載,但卻涌現(xiàn)出許多傳奇式導演。正如樂隊的指揮一樣,他們用自身的感悟、想像和激情塑造出了一大批偉大的作品,向世人顯現(xiàn)了這門藝術的無窮魅力,并不斷地將其推向新的輝煌。而作為回報,這門藝術也成就了他們。
或許出于對他們的崇敬,本書作者別具匠心的書名中所顯示出的邏輯關系,似乎在提醒人們:誰才是電影藝術中的主宰。與書名的另類所不同的是,書中所介紹的來自世界16個國家和港、臺地區(qū)的45位導演是極具普遍代表性的,沒有人會懷疑他們在電影藝術中的地位、能力和貢獻。雖然電影導演不像體育項目中的運動員或運動隊有一個權威的世界排名,但本書中的45位導演卻的確是公認的、不可替代的世界級電影導演大師。
了解藝術家最直接的方式莫過于了解他們的作品,正像人們欣賞《向日葵》時看到開朗的梵高,聆聽《命運》時體會到了貝多芬的悲憤與無奈。深諳此道的本書作者并未在書中對諸位導演作過多的評論,而是透過他們的200部作品去探尋、解析他們的內心世界。
縱觀書中所提到的每一部影片,作者的描寫均分為三個層面,即故事梗概,技法運用和簡要點評。這種手法既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電影介紹,亦不同于電影評論。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目的是在于將影片完整而全面地通過文字傳達給讀者,以使讀者透過對影片情節(jié)與拍攝技法的把握,領會導演們在影片中所要表達的主旨。你能夠領會斯皮爾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所要表達的對人性的樂觀期盼,黑澤明在《七武士》中除展現(xiàn)其拍攝場面的霸氣外,還暗藏對現(xiàn)實社會的尖銳批評。因此,本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本絕好的電影入門教材。
《因為導演,所以電影》 曾柏仁 編著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1.8 定價:2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