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孔韶
(一)
什么是文物
世界上文物的概念與界定,一直反映著人類對文物的價值及其保護意義認識的提高,從其作為“文化遺產(CULTURALHERITAGE)和“文化財產”(CULTURAL PROPERTY)的“物質遺存”到具有廣泛涵蓋力的“有形文物”和“無形文物”術語的設定即是。有形文物一般指建筑、雕刻、繪畫、工藝品、墓葬、遺址、字跡、典籍、人工器物與天然物等。無形文物是指表演、音樂、技術與工藝等。
和人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形的與無形的文物分類交叉在一起的還有“民俗文物”。日本的文物保護法中明文列出“文物”范疇中還有稱之為“民俗資料”的類別;即包括“衣食住、生業(yè)、信仰,-年的例行活動等風俗習慣以及這些活動中所用的衣服、器具、房屋及其他物件”并且規(guī)定“重要的民俗資料”也就是“重要的文物”。此外,在歷史上、學術上和藝術觀賞上有價值的文物,如古墳和城址、庭院、橋梁、海濱、山岳等名勝古跡、動植物和地質礦物等被稱為“紀念物”。民俗資料和紀念物顯然已包含于有形與無形文物之中,然而在立法的分類順序中給予了一種遞進式的強調。
怎樣看待文物的價值
文物的價值首先包含著歷史往昔的真實信息,其情感的價值表現是:國家與民族的認同和象征、歷史的傳承感、新奇性質與宗教信仰;文化的價值是多方面的;考古的、生態(tài)的、歷史的、文獻的、科學的、建筑的、人類學的與美學的;此外,還有文物所擁有的利用與使用的價值”。尤其,文物大多以其形象、影像與能被感知而成為超越國家與民族的共同文化財產,即全人類及其世世代代的共享文化資源。
因此,長久以來,各國努力增進自身對文物的認識以及因受到社會進步的敦促而實施文物保護法并不斷修訂,從而確保各國文化財產真實地傳遞下去。
歐洲200年來怎樣對待文化遺產 人類對文物保護的確有一個認識過程
歐洲對古代建筑文物的保護思想來源于18世紀崇拜歷史傳統(tǒng)的浪漫主義思潮。例如英國在 19世紀初開始了文物修復工作。是一個被稱作“哥特復興”以修復中世紀建筑為主要興趣的思潮。但人們對中世紀建筑修復缺少真正的考證。有時只憑建筑師的主觀想象,從而其文物保護工作招致了嚴厲的批評。法國早在1837年就設置了歷史文物委員會,并于1840年公布了第一批文物保護名單,隨后制定了要有確鑿證據和忠實于原狀的修復方針,并強調風格的統(tǒng)一。被稱作“風格復原”。19世紀中葉,一個“反修復”運動興起。代表人物拉斯金稱當時的修復工作是“對被破壞的紀念物伴以虛假形象的破壞”,說“修復”的弊病必須終止。莫里斯受到拉斯金的影響,他在1877年建立了古建筑保護協會,其協會成立和發(fā)農表的宣言,標志著英國通過立法保護歷史建筑行動的開端。
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公約
20世紀以來,戰(zhàn)爭和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建設先后出現,巨大地改變著地球的面貌,同時也刺激了文物保護思想理論化的過程,而且19世紀的文物保護思想已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雅典憲章》(1933年)、,《威尼斯憲章》(1964年)、《內羅畢建議》(1976年)、《馬丘比丘憲章》(1977年)、《華盛頓憲章》(1987年)、《世界文化遺產公約》(1987年)等一系列文件代表了當代文物保護理論與原則的逐步確立。
1933年的《雅典憲章》又稱《都市計劃大綱》,開始提到保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和地區(q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浩劫之后,人類清理廢墟和進行城市重建。然而如何看待古跡和古老街區(qū)并確定其保護政策,便成了當務之急。于是在50年代前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成立了一些國際專業(yè)組織和研究中心,簽署了一些文物保護的協議書和勸告書。最終在1964年5月通過了《威尼斯憲章》,擴大了保護文物建筑的概念。其重要的思想是:
“歷史文物建筑的概念,不僅包含個別的建筑作品,而且包含能夠見證某種文明、某種有意義的發(fā)展或某種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xiāng)村環(huán)境,這不僅適用于偉大的藝術品,也適用于由于時光流逝而獲得文化意義的在過去比較不重要的作品。
《世界文化遺產公約》對文化遺產的價值判斷
有四個方面的價值要點:
第一是真實性,第二是情感價值,包括有珍奇的、認同的、延續(xù)的、精神的、象征的和崇拜的價值;第三是文化價值。包括有文獻的、歷史的、考古的、古老與珍稀的、古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審美的、建筑藝術的、城市景觀的、風景的和生態(tài)學的以及科學的價值;第四是使用價值。包括有功能的、經濟的(包括旅游)、教育的(包括展覽)、社會的、政治的價值。而且,上述價值的“保護”曾是一門人文主義的學問,它導致了考古學、文化人類學、古人類學、歷史學和美術史學的研究?,F在,文物保護包含這些重要學問的貫通,是科學,是管理,是文化活動與國際合作。文物保護可以制止人為的和自然的資源浪費,使之被社會更長久地享用。
(二)為什么要保護三峽的民族民俗文物
何為民族民俗文物
民族民俗文物是指一個文化地理區(qū)域內現在生活著的地方族群使用和利用的傳統(tǒng)民俗物品及各類文化資源。它包括有形文物,如民居、繪畫、服飾、工藝品、人工器物等;無形文物,如表演、音樂等。民俗文物還特指一年內周而復始的風俗治動,其使用和利用的民俗材料以及技藝。根據文化遺產的現代意義,民族民俗文物和考古文物、古代建筑等歷史文物具有同等收集、保存和記錄的價值。
民族民俗文物雖由現今的人們使用和利用,但它們帶著文化和記憶傳承烙印,是地方諸族群集體智慧和文化傳遞的物化與非物化的典型,是古今文化關系的重要證據和說明。因此,不僅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下考古文物、地面古代建筑屬于文物范疇,而且過去忽略的地上民族民俗文物和考古文物共同構成了人類文化遺產的整個系統(tǒng)。如果忽視民族民俗與文物的收集,在本質上將降低考古文物以及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
保護三峽民族民俗文物的依據
在三峽峽區(qū),以該地整個生態(tài)與人文環(huán)境為基礎,應對大江及其支流的重要社區(qū)與族群的民俗生活及其居址轉換做緊急性記錄與調研。而人類學家的相關課題正是在民族民俗文物保護的規(guī)劃中實現的;并且在這個專題策劃中出現了以人類學家牽頭協調的多學科合作研究態(tài)勢。
三峽民族民俗文物的保護性調查與收集工作并不以現行行政區(qū)劃為局限,而主要考慮:生態(tài)環(huán)境——區(qū)域工藝發(fā)生——社區(qū)集體智慧的人地關系;不同歷史時期地方族群意識、族群認同和造就區(qū)域民俗傳統(tǒng)的關系;考察民居聚落形成、宗族、家族和人口構成,歷史性遷入與遷出的社區(qū)過程研究;大小傳統(tǒng)在峽江地區(qū)的具體表現等。為此,三峽庫區(qū)文物保護工作具體包括民族民俗文物的收集工作,還應有多種手段的記錄工作以及容納人地關系、古今關系、族群關系、社會經濟關系等不同學科角度的合作調研工作。
三峽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條件和人文傳統(tǒng)造就了那里特有的生計方式、居址格局、衣食交通等物質風俗宗教信仰、婚喪禮儀和人倫道德等精神風俗,宗族制度、歲時節(jié)令、人生儀禮等社會風俗以及深入民間的神話傳說、歌謠故事、俚語行話等口傳風俗。高山峽谷型地貌,以河運為主的交通方式以及以“壩”、“坪”等小平地為特點的農耕生產方式,山地林果種植及漁獵作為生活的來源之一在人們生計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有別于他處的區(qū)域人文景觀。
峽江地區(qū)縱向序列的巫山山脈支配了呈南北向的文化分布:橫穿的長江、清江則使東西面區(qū)域傳統(tǒng)得以勾連,縱向與長江交錯的諸多支流溝通南北,構成以長江為中軸線的大河流域文化景觀。自宜昌至江津之間的狹長區(qū)域內形成了極富地方特點的大小城鎮(zhèn),這些城鎮(zhèn)聚落是審視本區(qū)空間地理和民俗傳統(tǒng)的著眼點之一,對理解本區(qū)的歷史文化過程有重要意義。
三峽及其周圍地區(qū)是現今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也是土家族的起源地。石柱、巴東等地至今仍保留有濃厚的土家族民風。沿幾大支流深入到鄉(xiāng)民生活的細部,可發(fā)現許多傳統(tǒng)農作及漁獵的生活圖景:吊腳樓、吞口屋(撮箕屋)、天井屋、大三間等依山構筑的房屋;傳統(tǒng)手工作坊如制陶、織染、磨面、榨油、土法釀酒等仍有較多保留;舟楫與背簍是交通運輸必不可少的用具,也勾畫了別一番風貌;山地農作的實際場景則限定并規(guī)范了農具文化,而傳統(tǒng)農具的延續(xù)仍相當突出,如鋤、鐮等柄與器身的夾角與他處地理區(qū)域農具然有別;衣食與家居生活方面兼具南北特色,亦顯現出東西交匯的特點;主食為包谷(玉米)和稻米,輔以紅苕(紅薯)和洋芋(馬鈴薯),味重竦,“無辣不成席”;狩獵傳流上是山民生活的來源之一,圍獵則是盛行方式;捕魚以家戶為單位進行,漁具種類繁多。境內的土家族在明代以前多被限制在高山深洞中,有“蠻不出洞,漢不入境”的禁令。雖經清代“改土歸流”,傳統(tǒng)風俗在深山地區(qū)仍多有保留。
在人生禮儀方面,十分重視婚喪嫁娶。土家族盛行“哭嫁”;迎親須先祭土王廟(或向王廟),女家則佯裝拒納。婚俗用品很講究,從婚床、衣柜、衣飾到飲食器具,乃至“洞房”布局裝飾,均按老例實行。當地人信奉“死當狂歌”,遇人亡故,親人圍棺且舞且歌,擊鼓伴奏,通宵達旦,是為“跳喪”(有“坐喪”、“轉喪”之區(qū)域變種)。因端公信仰盛行,兇死者要由“梯瑪”上刀梯超度之。一般亡人之家也請道士超度亡靈。姊科歸、巴東一帶的偏僻鄉(xiāng)村可看到道士、端公們作法用的器具,如法號、法鑼、水陸畫、刀梯等等.在墓地的建設上比較注重,墓地石刻干姿百態(tài),內容豐富,不乏匠心之作,細心收集,當是重要的民俗文物資料。
峽江地帶寺觀廟宇眾多,除已列入保護規(guī)劃的白帝廟、張飛廟、屈原祠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外,民間供奉的山神廟、水神廟、土地廟、城隍廟等中小型寺觀亦應選擇典型予以保護。
在文化藝術方面,竹枝詞頗有傳統(tǒng),唐代詩人劉禹錫受三峽人文傳統(tǒng)影響曾作多首《竹枝詞》,影響較大。三峽民間盛行“喊山歌”,田間勞作興唱民歌,樂器多用“響器”,叫“打鑼鼓”,有“薅草鑼鼓”、“栽秧鑼鼓”等。三峽作為“無時不歌,無事不歌,無處不歌”的歌鄉(xiāng),民間音樂、歌舞文化尤為發(fā)達。興山音樂體系及所謂“漢族”創(chuàng)世史詩《黑暗傳》的發(fā)展,已向世人昭示了“大三峽文化”的無窮魁力。
三峽地區(qū)歷史上一直沒有大規(guī)模的工程,明清之際雖有較大的移民運動,但較其他平原地區(qū)而言,民俗傳統(tǒng)有較多保留。至少在宋代以前三峽(及湘西地區(qū))是中原溝通大西南的通道之一,所以這一地區(qū)說“官話”,而江漢平原則說“土話”。站在歷史大背景關注地貌與生態(tài),以及古今族群居住與移民史來認識三峽地區(qū)的民族民俗文物保護工作,會得到許多新的認識。
從整體而言,三峽地區(qū)屬于經濟不發(fā)達地區(qū),相當多的農村社區(qū)仍屬“傳統(tǒng)社會”,民眾與外界的互動相對較少,傳統(tǒng)民俗文物長久存留。三峽工程對整個三峽地區(qū)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也是前所未有的。生計方式的改變導致經濟生活的變更,由之引發(fā)對傳統(tǒng)物質文明的全面沖擊。當然,精神生活的沖擊也許會更大一些。從這個意義上講,對三峽庫,區(qū)民族民俗典型文物的搜集與保護不僅僅是對物質文化的保護問題,而且也為未來發(fā)展提供對過去和今日生活方式的理解。世界上大小工程無不將此類工作作為重點問題,這也是現代社會發(fā)展承前啟后的積極認知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