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春輝 李瑞瓊
山城的風韻
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西北部,有個美麗的"財神壩子"--壤塘。
壤塘縣城所在地壤柯,安祥地躺臥在蔥綠青山的懷抱和清秀的杜柯河、嘎爾瑪小溪的纏繞中,無論是春夏秋冬,她那滿山的松林總是蔥蔥郁郁,生機盎然。舉目環(huán)顧,壤柯鎮(zhèn)儼然像一塊光彩熠熠的橙黃色的寶石被匠心獨具的建筑師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構成了一幅山、水、林相映而成的壯美風光和綺麗景色,使得她無論是在綠樹翠林的掩映下,還是在冬日漫天飛雪的時候,都呈現(xiàn)出一派明快、熱烈而溫馨的氣象,顯得十分精巧別致。
登高鳥瞰,擁有9千余人的壤柯鎮(zhèn)盡收眼底:"丁"字型的水泥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街道兩旁的幢幢樓房,鱗次櫛比,壯麗多姿;藍天白云之下,起伏連綿的雪山和碧綠如帶的杜柯河,交相掩映,分外妖嬈,一到夜晚,壤柯鎮(zhèn)又是另一番景象,排排街燈閃閃爍爍,登高遠眺,宛若閃耀在青山碧水之間的珍珠瑪瑙。街上新建的體育場、電影院、民族文化宮、郵電大樓等一批富有藏民族風格和壤塘邊域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各呈異彩,這也是壤塘縣發(fā)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壤塘山水雖然不及九寨溝山水那樣秀麗典雅,但卻給人以雄偉、壯觀的感覺;壤塘縣不僅是美麗多姿的,而且給人以無限的溫柔多情。那長年積雪、高聳入云的群峰,像當?shù)夭刈迳倥^上綴滿珍珠的美冠,晶瑩光亮;它那色彩豐富的山巒,像正在開屏的孔雀,艷麗動人;它那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那洶涌澎湃的林濤,景色十分壯觀;它那滿山遍野、芳香四溢的奇花異草,像五彩繽紛的云霞,讓人心曠神怡;它那水草豐美的高山草甸,像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綠色絨毯,充滿了詩情畫意;它那自由自在生息繁衍的珍禽異獸,像五彩的珠子,把青山綠水點綴得如錦似緞,令人賞心悅目;它那逶延綿綿的杜柯河,像一條出沒無常的蛟龍,讓人流連忘返。
蜚聲海內(nèi)外的中壤塘名剎
中壤塘名剎北依壤巴娜山,南臨則曲河,系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由藏洼、確基、藏迪、澤曲4大殿所組成,是我國藏傳佛教覺囊派的根本道場,素有"小西藏"之稱。
覺囊派是藏傳佛教中的一個教派,創(chuàng)建于明代洪熙年間,距今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它以注重實修的"實輪九尊"和"六支瑜伽"為根本宗法,以"中觀他性空"為宗見。更邦·圖杰尊追大師、域摩·彌覺多吉上師、至尊更欽·篤補巴大師、大德高僧瑪爾熱·多羅那它4位大師被稱為覺囊派的4個里程碑。參觀覺囊派寺廟時,經(jīng)??梢砸姷剿麄?人的塑像、壁畫和卷軸唐卡畫。
從壤柯鎮(zhèn)驅車42公里,映入眼簾的是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氣勢雄偉的中壤塘寺廟群。其間石木砌造的大佛塔林立,景色壯麗非凡。據(jù)史書記載,中壤塘名剎系嘉摩擦瓦絨的大德高僧宗然那西日從西藏學經(jīng)歸來,秉承普東·喬勤南杰上師的旨意而建成的一座名剎,此為中壤塘名剎之基。后經(jīng)歷代擴建、雕琢、裝點,規(guī)模漸臻宏偉。清代雍正年間,它漸取代了西藏覺囊寺的殊勝位置,成為了覺囊派的復興基地和根本道場。如今,疊筑在東西兩壩的名剎4大院落,錯落于山間谷地,構成了一處藏漢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筑群。
中壤塘名剎布局井然,從西至東,依次為藏迪殿、澤曲殿、確基大殿、藏洼大殿等大型建筑,大殿兩側均對稱建有壁畫廊、佛塔、小佛殿、經(jīng)堂等。澤曲寺建造的40米高的果芒大塔與確基寺的康瑪金佛像和4寺供奉的金汁大藏經(jīng)并稱為中壤塘名剎的"身、語、意"三大所依。
中壤塘名剎特別注重修建石砌的實心大白塔,常見的有時輪、度母、尊勝佛母、吉祥多門4種大塔。塔高一般都在40米左右,樣式奇特,在中壤塘的村頭、路口、河邊或山頭,隨處都可以見到矗立云端、八面迎風的大佛塔。
改革開放后,中壤搪名剎迭經(jīng)葺飾、風貌一新。慕名臨此朝覲或攬勝的海內(nèi)外人士絡繹不絕。大殿內(nèi)長明酥油燈閃閃爍爍,映出一尊尊佛像的身影。這一尊尊莊嚴肅穆、栩栩如生的佛像,把人帶入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面對富麗堂皇的建筑、琳瑯滿目的法器、千姿百態(tài)的佛像、精美絕倫的雕塑、浩瀚的文獻藏書和巨幅彩色壁畫,讓人們感受到覺囊他空文化的深奧,并且欣賞到了極高的藝術珍品。
棒托古寺藏石經(jīng)
棒托古剎始建于明代宣德年間,距今已有570多年了。它以規(guī)模宏大的石刻佛經(jīng)堆和巍峨壯觀的大佛塔群而著稱。
棒托古剎位于壤塘縣茸木達鄉(xiāng)茸木達村的青山綠水間,距壤柯約50公里,也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表面上看它僅是一座藏傳佛教寧瑪派的小廟宇,可這里因古剎四周堆放著13萬片大大小小的石刻佛經(jīng)而早已聞名遐邇。棒托古剎石經(jīng)堆是用大小不等的石板精心鐫刻上佛經(jīng)后,按經(jīng)文類別及其一定順序整齊堆砌在8座高30多米的大佛塔之間,漸漸形成一堵堵高聳的石經(jīng)墻,氣勢雄偉,巍巍壯觀。漫游其間,你會發(fā)現(xiàn),石經(jīng)中不但有人們常念的各種經(jīng)文,而且還有佛家的宏篇巨著,其中最有價值、最有影響的要數(shù)《圣賢劫大乘經(jīng)》和《甘珠爾》?!妒ベt劫大乘經(jīng)》刻于明代正統(tǒng)年間,距今已有560多年了;《甘珠爾》鐫刻于1920年,距今也80年有余了。
進入棒托古剎,映入眼簾的是石經(jīng)墻,墻面上有眾多窗口,每個窗口中都有醒目的石經(jīng)目錄以及觀世音、金剛手、文殊、蓮花生等石雕神佛像與佛塔、八寶吉祥圖、六字真言等精美的宗教藝術品。整個石經(jīng)都是在不規(guī)則的石板上用藏文印刷體精心鐫刻而成,文字清晰,工藝精湛,刀法嫻熟。如此龐大的石經(jīng),有共性,有個性,渾然一體,其內(nèi)容之豐富,規(guī)模之宏大,數(shù)量之眾多,的確是舉世罕見,堪稱川西北高原上的一大奇景。
棒托古剎浩大的石經(jīng)工程,僅露出地表的墻就長15米,寬12米,高9米許,是當前阿壩州乃至四川省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大的石經(jīng)墻,不僅在藏區(qū)實屬罕見,就是在我國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7處石經(jīng)堆中,它也是名列榜首的,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學術研究價值。藏學、民族學、藝術家等許多方面的研究工作者也常來此考察、研究,無不為之嘖嘖稱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