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建鋒
上大學以來,幾次往返學校的長途旅程中,我都是選擇硬座,最初是緣于經(jīng)濟考慮。但久而久之,我卻漸漸有了一種感悟:選擇硬座與放棄臥鋪之間也許或多或少地代表了一種人生觀的取向。
記得今年寒假回家,正值春運高峰,擁擠的K126次列車在嚴重超員的情況下從長春站緩緩起動了。同行的好多同學中也只有兩個座位。車廂中,郁悶的氣流幾乎停止了運動,車門口、過道中的每個角落都擠滿了歸家的人,以至于一向“靈活”的餐車也無縫可插。車上沒有開水,只能靠隨身攜帶的礦泉水解渴,泡面自然也成了不可能的事。我想在那一刻,一定有許多人后悔自己選擇了硬座。不錯,臥鋪車廂中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和更舒適的環(huán)境;然而,硬座車廂里,當同學、親朋,甚至是素不相識的人為你讓座時,你感受到的卻是人世間最寶貴的親情,這時你還會后悔自己的選擇嗎?的確,選擇硬座,條件是差了許多,特別是在這移動一步都十分困難的列車上,我們更是受了不少苦,但我想,我們還很年輕,年輕時多一點苦難又算得了什么呢?假如有兩副擔子,一副50斤,一副100斤,同樣報酬是50元,你認為挑哪一副更劃算?很多人一定會說同樣報酬,當然挑輕的劃算。但若有人說,同樣的報酬挑重擔才更劃算,你能認同嗎?挑重擔雖然吃力,要多受一點苦,但它能激發(fā)你內(nèi)在的潛能,使你的能力增強;挑輕擔雖說省力,但卻無法使你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的開掘,久而久之反而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梢姡贻p時的一點苦難會更有利于我們今后的成長。
記得在讀丁遠峙的《方與圓》時,他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有一位高才生,畢業(yè)后報考某公司,結果落選了,痛不欲生之時,競選擇了自殺。但該君自殺水平不高,沒能如愿,只是在脖子上留下了一道深刻的痕跡。救醒后,家人告訴他:幸好自殺未成,他的考分居公司第一名,只是計算機的錯誤,才將他漏掉了。他頓時喜出望外,就在他準備邀請親朋好友擺酒慶賀時,又傳來消息,他被取消了聘用資格。該公司的理由是:這個人也許知識能力是一流的,但連這點小小的挫折和打擊都受不了,又怎能期望他對公司有所作為呢?如果公司瀕臨危難,他肯定第一個當逃兵。我想這個故事旨在告訴我們:多經(jīng)歷一些苦難不一定是件壞事,它可以對我們?nèi)烁竦乃茉欤孕判牡呐囵B(yǎng)等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高爾基說:“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奔热荒贻p時代的苦難可以為以后的人生創(chuàng)造更有用的財富,那么行程中的“硬座”不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