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 迎
那是在三年前,五月里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有緣結識了一只很大的母刺猬和它剛出生7天的孩子們,并與它們共度了三周難忘的時光。
那天,我和我的二妹雪征一起隨“自然之友”的觀鳥小組去密云觀鳥,同去的“自然之友”會員莽萍帶了一個紙箱,這與觀鳥不相干的東西帶著在山里走,讓人看著都累贅,一問才知道她帶的是一窩刺猬,準備在山里找個好地方放生。我們按捺不住好奇,打開紙箱往里一看,是一只大刺猬帶著7只小刺猬!我們從沒見過這么小的刺猬,身上的刺還沒長,只有軟軟的小顆粒,整個看上去像是糯米做的橢圓的小球,真是可愛!
與莽萍的交談中我們知道了這窩刺猬的身世。這只大刺猖是一周前莽萍在東單路口從一個賣刺猬的老農手里救下的,帶回家準備飛快找個適宜的地方放生,可是沒想到當天夜里這只刺猬居然下了7只小刺猬!于是放生的事暫緩,先坐月子要緊。就這樣養(yǎng)了一周,正趕上“自然之友”去密云觀鳥,就把刺猬全家?guī)砹耍墒亲吡舜蟀胩爝€是沒找到合適的地方。條件不適合,放生的計劃自然取消。后來,我把這窩刺猬帶回了家。
就這樣,刺猬一家住到了我家里,遺憾的是由于一整天的奔波,晚上我們到家時有一只小刺猬已經死了。我安葬了它,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好好照料它的媽媽和六個兄弟姐妹了。我把兩個紙箱連在一起,連接處掏開了一個大洞,一個套間就這樣做好,鋪上幾張報紙刺猬們就入住了。
刺猾媽媽長得特別標致,依雪征的說法是個“大美人”,其實不僅如此,它還是個模范母親,小刺猬吃奶時,它會長時間地保持固定的姿勢:側臥,肚皮向上翻,身體盡量伸直以保證6個孩子都有充足的奶吃。它會數數,6個孩子少1個都不干,我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給它們換窩里的報紙,當然,在換報紙之前,我得先把它們一個個抱到另一只紙箱里,換好后再一個個放回來。每次我都是先抱刺猬媽媽,它和孩子一分開就發(fā)出呼喚孩子的叫聲,直到6個全齊了。換報紙的工作每天要重復多次,因為我給它們吃得太多了!說到吃,這幾只刺猬的口味還略有差別呢,小家伙以吃奶為主,但很快就學會吃食了,它們偏愛肉類,而刺猬媽媽則酷愛煮雞蛋、奶酪和牛奶。在專家指導下,我把牛奶加一倍的水盛在豆腐盒里,剛端進窩不等放穩(wěn)刺猾媽媽的嘴就伸進來了,像個吸管似的,眨眼間一盒奶就見底了。
小刺猬們漸漸地長大了,眼睛也睜開了,它們之間個體的差別也愈發(fā)明顯,最壯的“老大”比最弱的“小小”體形大了很多,好在“小小”愛吃雞肉,就盡量多喂。刺猬是冬眠的動物,書上說,刺猬出生后的第一個冬眠是個關口,會有近半數的刺猬過不了這一關,不過我還是一直堅信我的這6只一定都會活下來,我的辦法就是讓它們多吃,多積蓄脂肪,多長體重。剩下來的事情就是放生了。
說起放生,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事情,要考慮到動物的習性、生存條件、放生時間的選擇以及放生地是否有它們的同類等等。我很感謝中央電視臺國際部里我小妹妹的同事們所給予的幫助,他們查找資料幫我們選定了最佳的放生日期。當小刺猬長大到一定程度后,母親會把它們趕出家獨自生活,所以放生的日子選在它們出生后第四周比較適宜,這樣就能保證在母親趕它們走之前有足夠的時間從母親那里學習生存的本領。我和雪征曾去香山一帶找過放生地點,但不滿意,后來還是小妹妹的一位同事在西山腳下為刺猬們找到了一個理想的家。
一想到分別在即,不禁心中戀戀不舍,三周里朝夕相處,喂水喂飯,一把屎一把尿的,而這段時間里它們給予我的快樂和我從中感受到的東西都遠遠超過了我所付出的?,F(xiàn)在小刺猬長大了要回家了,我應該是喜悅的,可總是忍不住流淚,想到它們今后的日子里將會遇到許多困難,我真是心疼極了!可是我別無選擇,它們生而自由,回到大自然里是它們本應該過的生活,我只有一遍一遍地祈禱!
(摘自《雙體日》200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