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得/畫 東 水/文
根據(jù)史料記載“昭君合番”確有其事。在《后漢書·南匈奴傳》中記有昭君經(jīng)歷。傳說“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照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fù)為后單于閼氏焉”。
馬致遠寫劇長于文采詞章,世稱“曲狀元”。他選王昭君故事寫的《漢宮秋》全劇像一首長卷抒情詩,開始寫漢元帝寵愛昭君,如醉如癡,久不臨朝,一味地守著皓齒明眸,愁花病酒,早晚月底燈下,情系人心。不想正在兩相情濃時,北番單于受毛延壽唆使,大軍壓境,索要昭君。元帝情急,速召滿朝文武,誰知卻像“箭穿了雁口,沒個人兒敢咳嗽”,各個不敢出頭。昭君看到情勢不可挽回,以國家民族為重,毅然請命愿去和番,得息刀兵。大臣們又乘勢逼元帝“割恩斷愛”,立即發(fā)送娘娘。這就寫出了元帝的昏庸無能和朝政的腐敗,也體現(xiàn)了元帝對昭君鐘情癡愛,依戀不舍的原因。當寫到霸橋餞別,元帝見昭君將要背井離鄉(xiāng),臥雪眠霜,想到伴隨她的只是塞北散亂的風(fēng)雪、悠悠飄動的旗影節(jié)帶、凄厲而悲壯的鼓角之聲,禁不住柔腸寸斷,泣淚漣漣,吟出一首《梅花酒》:“呀!俺想著徊野悲涼,草已添黃,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蒼,人搠起纓槍,馬負著行裝,車運著糇糧,打獵起圍場,他他他傷心辭漢主;我我我,攜手上河梁;她部從入窮荒,我鑾輿返咸陽,返咸陽,過宮墻;過宮墻,繞回廊;繞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日昏黃;日昏黃,夜生涼;夜生涼,泣寒鏘;泣寒鏘,綠沙窗;綠沙窗,不思量!”這首曲疊字滿目,節(jié)奏短促強烈,透過這些景物所顯現(xiàn)的凄清、陰冷,展示了元帝與昭君訣別的哀傷?!短倩ㄍで挕吩u《漢宮秋》曲詞說:“寫景寫情,當行出色,元曲中第一人也?!?/p>
后面又寫出寶殿生涼,人去樓空,六宮人靜,元帝空對著美人圖影,觸景傷情,孤寂難眠之情。馬致遠的《漢宮秋》實際是借他人手中酒杯來澆自己心中塊壘,抒發(fā)個人情懷,他把三宮六院沉緬于美人群中的漢元帝寫成一個多情種子,使觀眾去同情那愛而不得其所愛但又不能忘卻所愛的痛苦。
馬致遠最擅抒情,記得小時候讀書,教科書中曾選過他的小令《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fēng)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币彩菍懙那锷捠琛M目蒼涼的景象,令人過目難忘。
《漢宮秋》劇中主角是漢元帝。明代陳與郊的《昭君出塞》主角是王昭君:元帝聽信“翻覆丹青浪主張”,使昭君韶年深鎖后宮。當匈奴王派使入朝索求美人和番時,選出昭君,元帝見她仙姿艷質(zhì),后悔不已,然名籍已定。她怨畫工,更怨君王,元帝君臣為討好匈奴,把她當做禮品去換取一個茍安的局面,她不過是一個工具,一個籌碼。她當初憔悴于后宮,今后憔悴于塞北,“舊恩金勒短,新恨玉鞭長”。從劇情及人物的塑造上都更合情合理,也揭露了造成昭君不幸和痛苦的社會根源,具有真實感和時代感。這個劇目流傳至今,在劇作家們的不斷改編充實中,仍在閃耀著奪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