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積靜
馨:“如何使孩子更聰明”,這是許多家長關心的話題。那么,什么才是聰明?
吳:許多家長認為,孩子會彈幾下鋼琴,背幾首古詩,就算是聰明了。實際上并非是這樣。
要給聰明下一個明確的定義是很困難的,因為它不能通過觀察直接看出來。人們通常把耳聰、目明、記憶力好、觀察力強,善于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孩子稱為聰明的孩子。當今一些學者也認為,聰明的重要標志就是智力發(fā)達。智力是一種心理特征,是一種綜合的認知能力,包括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注意力。所以不能把智力與一種單純的能力等同起來,如詩歌背得好只能說明記憶力好。
智力要以綜合能力的表現(xiàn)來判斷。觀察力是智力的窗戶,想象力是智力活動的翅膀,記憶力則是“倉庫”,思維力是“心臟”。同時還要把握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如孩子語言和記憶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在2歲左右,觀察和知覺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在4歲左右,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最快的時期在4到5歲。
智力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合金”,“勤奮出天才”、“笨鳥先飛”就是這個道理。美國曾有人對一些智商很高的孩子作過長達30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有的獲得了成功,有的沒有。原因就是獲得成功的孩子非智力因素好,如意志堅強、堅持性強等。
馨:也就是說,影響孩子智力發(fā)展的因素,既有先天的智力因素,也有后天的非智力因素。
吳:有人把智力比作種子,非智力比作土壤,只有把智力因素的種子播種在非智力因素的肥沃的土壤中,才會獲得豐收。
馨:那么家長應該怎樣開發(fā)孩子的智力呢?
吳:影響智力的因素是先天與后天交織在一起的,先天遺傳因素很重要,后天因素主要指教育與環(huán)境。魯迅先生說過:即使是天才,出生后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常人一樣,不會哭出一首詩來。這說明智力要靠環(huán)境和教育才能發(fā)展起來。
營養(yǎng)對智力的影響也很重要,如缺鐵會使大腦氧化過程受影響。孩子營養(yǎng)豐富,精神愉快,求知欲就旺盛。孩子與父母的關系也很重要。這就要求父母注意本身的素質(zhì)和修養(yǎng)。
要開發(fā)孩子的智力,一是要動手,“眼看十遍,不如手過一遍”。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各部分的活動都是受大腦支配的,人體的各部位在大腦上都有相應的控制點,所以人的各部位的活動會反過來促進大腦的發(fā)展。所以有句話說:“人生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心靈會手巧,反過來也是一樣,手巧也會心靈。日本有一位學者指出,要培養(yǎng)心智開闊、頭腦靈活的孩子,就要鍛煉孩子的手指。有人說,中國人為什么聰明?因為中國人從小就使用筷子吃飯。生活中我們讓孩子動手的機會是很多的,如讓他剝桔子、剝花生、扣鈕扣,用勺子吃飯等。在游戲中練習手指的機會也很多,如玩石子、玩水等。其中搭積木是一項很好的鍛煉手指的活動。因為搭積木不僅鍛煉手指的靈活性,而且需要耐心和堅持性,并且包含著對重心的認識和想象力等的參與。除這些之外,畫畫、學習樂器等也能活動手指。
在鍛煉手的同時,也不要忽視腳的鍛煉,主要途徑有上樓梯、光腳走、跳格格游戲等。要讓孩子喜歡歡蹦亂跳,否則會笨手笨腳,進而會笨頭笨腦。
另外,還要注意鍛煉孩子的左手。因為與左腦對應的部位是右手,與右腦對應的是左手。左右手都參與活動,才能使大腦左右半球都得到鍛煉。
二是動口。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孩子正處在語言發(fā)展的最佳時期。大部分孩子在2歲以后都能聽懂成人說話,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要讓孩子多聽、多說,讓他開心、開口、開竅,當然也要更多地動腦多想。
馨: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fā)關系著他今后健康、健全的性格和人格的發(fā)展,也是他邁向成功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