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高等教育,歷史非常悠久,早在1386年,歐洲剛開始走出中世紀的黑暗的時代,德國最古老的大學Ruprecht-Karls University就已成立。更重要的是,德國的高等學府素質卓越,自1990年至今,已培養(yǎng)了6位諾貝爾獎得主。
目前,德國擁有300多所高等學府,其中公立大學超過90所,學生人數(shù)約200萬名。
盡管經(jīng)過二戰(zhàn)的洗禮,德國的高等教育依舊維持卓越的素質,而且朝向國際化的層次發(fā)展;今天,德國的國際學生總數(shù)已達到17萬名。
留學德國,留學生要繳付多少學費?答案是分文不需!公立大學學費全免
這是因為德國政府重視教育,全力把高等教育普及化,只要是公立大學,一律實施免學費政策;無論是德國人還是外國人,都可享受這項“待遇”。
到德國大學升學必須持有德國高中文憑(Abitur)或其他同等資格的學歷,是否錄取則視各大學的標準而定。
過去由于語言不通,加上德國的教育制度有異于國際標準,多少令留學生未把德國列在考慮范圍內。隨著國際舞臺的競爭日益激烈,加上德國一直都在努力擺脫納粹陰影,以獲得歐洲國家重新?lián)肀?從90年代開始,德國便調整高等教育體制,以迎合國際慣用的標準,吸引更多留學生。第一學位是碩士學位
傳統(tǒng)的德國大學制度并不頒發(fā)學士學位,學生完成3年大學課程后獲得“Vordiplom”證書,然后再深造兩年,以考取“Diplom”或“Magister”學位(碩士學位)。也就是說,德國大學的第一學位(first degree)是碩士學位。
德國教育體制的調整是從設立“歐洲學分轉移制(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牽始,以便德國大學的學分能在歐洲區(qū)域備受認同。
然后,從1998年開始再設立“國際大學課程計劃”烮nternational Degree Programmes),為外來留學生、或有意往外發(fā)展的德國學生提供更方便和實際的課程。計劃的形式是按照國際慣用的標準,進階為:
學士學位(3~4年)
碩士學位(3年左右)
博士學位(3~5年)
在這項計劃下,除了一些特別科系,所有的科系主要的教學用語都是英語(至少在第一學期如此)。至于德語課程,一般會在大學課程開始前或后進行,以作為學生的輔助語言。
基本上,國際大學課程的學生比例,德國人和國際生對半。由于計劃才開始兩年,科系的選擇并不比傳統(tǒng)的大學來得多。
目前有70多所德國大學設有國際大學課程,提供的科系包括工程、數(shù)學、自然科學、環(huán)境科學、電腦科學、農業(yè)與森林、經(jīng)濟、管理與行政、社會科學等。
另類學府專技大學
除了大學以外,德國還有另一類高等學府,“Fachhochschulen”(專業(yè)技術大學)。這類大學的特點是課程緊湊,以技職教育和實習為主,以便能符合未來就業(yè)的需要。
專業(yè)技術大學和普通大學的不同點,在于前者注重技術訓練,后者則重視學術研究。
雖然專技大學所頒發(fā)的畢業(yè)文憑也稱為“Diplom”,但卻比大學頒發(fā)的Diplom證書低一級;目前很多專業(yè)技術大學都設立了國際大學課程。
專技大學為德國社會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尤其是工程領域,超過50%的員工是畢業(yè)自專技大學。
學術獨立 百花齊放
德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和一些歐洲國家一樣,有著一項很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學術獨立。
雖然所有的公立大學都是由政府資助,但德國憲法賦予高等學府自治的權力;也就是說,研究與教學自由是每一位學者的基本權利。
如此開放的學術環(huán)境,造就了德國學術百花齊放的局面。雖然德國并沒有一套高等教育評估制度,但各大學的素質都相當一致,差別在于有的在科研方面鶴立雞群,有的則在人文研究領域大放光芒。
入學容易畢業(yè)難
雖然入學資格不太嚴格、學費全免、學生也享有高度自由,但德國的大學治學嚴謹,對學生的學術要求絕不馬虎;以理科課程為例,學生必須能系統(tǒng)地闡釋或提出有關學術方面的意見。
對于嚴謹?shù)慕逃?德國人深感自豪,并為此而流傳著一則幽默的說法:盡管到英國大學深造不簡單,但要畢業(yè)并不難;相反,要在德國大學畢業(yè),卻比入學困難。
重視研究
德國的大學非常重視研究工作,只有優(yōu)秀的研究員才能指導研究計劃,而教授除了是學富五車之外,更須擁有卓越的研究成果。
德國重視學術研究,可從其最古老的工藝大學之一,德林斯頓工藝大學(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窺見一斑, 該大學教授與學生的比例為138,研究助理人員與學生的比例則是110。去年,德林斯頓工藝大學動用了超過1.4億贊助基金,作為研究方面的費用。
由于重視研究工作,德國大學的研究環(huán)境充滿張力和競爭力,教授或學生的研究成果,必須在權威雜志發(fā)表,同時也須贏取國際性的獎項,以證明成果受到普遍的認同。此外,各大學也在研究工作上精益求精,以爭取政府或私人的研究基金。
大學與企業(yè) 互為老師
德國的大學也慣于和一些企業(yè)機構合作進行研發(fā)計劃,大學工程系的學生必須在任何一間德國公司實習半年,以確保學生的理論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轉化到現(xiàn)實的工業(yè)環(huán)境,而60%的工程系教授也擁有工業(yè)背景;此外,德國的企業(yè)機構也會不時舉辦講座、研討會,讓大學可緊握工業(yè)發(fā)展的脈搏。
大學與企業(yè)間的合作也是一種雙向的緊密聯(lián)系,以西門子公司為例,它不僅鼓勵員工到大學聽課,旗下的杰出員工也須到大學當客座教授??偟膩碚f,德國的大學工程系與企業(yè)已建立了一種合作伙伴模式,雙方攜手不斷為工程教育尋找更合時代需求的架構和內容。
附參考網(wǎng)站
(1)www.daad.de
(2)www.higher_education_compass.de
(3)www.student_affairs.de
(4)www.bmbf.deG(南 洋)
《海外星云》(2000年36期)
海外星云 2000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