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安吉·卡內(nèi) 科羅林·凱倫娜
周日早上9點不到,一群青少年就起床上工,幫一戶窮人家把房子漆成薄荷綠。18歲的佩雷斯拿著一把大刷子,一邊漆著窗框一邊說:"都說現(xiàn)在的青少年多么瘋狂、多么恐怖……但我們以實際行動證明青少年還是不錯的,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懶惰,我們能做很多好事情。"佩雷斯是全美最大的志愿者服務組織之一"馬納青少年俱樂部"的會長,他跟其他1萬名青少年每年在佛羅里達西海岸的馬納地郡做100萬小時以上的義務服務。清晨上學前,他們在一個為無家可歸者提供膳食的地方協(xié)助準備燕麥和咖啡,放學后,他們指導低年級學生復習功課,如果還有空,便幫鄰居老人修理東西。馬納地郡志愿服務組織的執(zhí)行主任拉羅薩說:"這些孩子秉性善良……你給他們機會去承擔責任,他們就會非常出色地完成。"教育專家認為,盡管美國的一些青少年犯下了野蠻的罪行,但并非每個青少年都那么壞。美國青少年政策資深研究員哈普林說:"數(shù)百年來美國青少年一直聲名狼藉……但如果我們談論的是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我覺得當代美國青少年或許是有史以來素質(zhì)最佳的一代。"
以下的統(tǒng)計資料可以證明:
●美國青少年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案件數(shù)量下降,從1994年到1998年降了19%,比成年人暴力犯罪案的降幅高3倍。1950年起不斷攀升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從1994年起也開始下降。
●青少年吸毒情況從70年代末期的最高峰大幅減少,酗酒事件和吸煙比例都在下降。
●學生的輟學率降低,特別是在非洲裔美國學生群中?,F(xiàn)在的高中生喜歡選修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課程,許多女學生選修難度較大的數(shù)學等學科,使得性別鴻溝逐漸縮小。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SAT(學業(yè)能力性向測驗)平均成績也比20年前高。
●與其他工業(yè)化國家相比,美國少女的懷孕率仍相當驚人,但已顯著下降,且目前有性行為的青少年在減少,墮胎率也在下降。
由于美國年輕人非常"革命",所以以往人們印象中的美國青少年仍是那些被社會唾棄的一群:陰沉鬼祟的獨行俠、在地下室里發(fā)脾氣的人、情緒失控的反抗者,熱衷嘗試性、毒品和搖滾樂的滋味。
《美國青少年的興衰》一書的作者海恩說,美國社會對青少年的看法在大蕭條時期產(chǎn)生重大轉(zhuǎn)變。在那之前,青少年要工作,完全被視為大人。但在大蕭條時期,他們沒有工作可做,退而求其次去受教育,于是高中就學率膨脹,青少年原本被視為羽翼豐滿的社會一分子,自此社會地位逐漸降低。海恩寫道:"如今青少年是學生,而不是工作者,似乎比從前還年幼、稚弱。"許多專家說,與前輩相比較,當代青少年的不同在于他們耳聞目睹太多的負面文化。美國國家衛(wèi)生研究院最近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自覺與家庭及學校緊密相連的學生,不容易受廣告、電視、電影等文化媒介中的暴力、自殺、性和精神虐待的影響。
過去3年中,15歲的麥迪遜在非盈利的地區(qū)組織"新青年行動"的協(xié)助下,做了400多小時的社區(qū)義務工作?,F(xiàn)在放學后,他仍到附近的公園里撿垃圾,清除不雅的涂鴉,或為無家可歸者縫睡袋準備食物。他說:"這不是服務,這是尋找快樂。放了學無所事事,窮極無聊就會加入暴力幫派,最后可能會受傷、被捕,甚至被殺。參加義務服務工作,做點好事,卻可以讓我遠離這些危險的誘惑。"現(xiàn)在,許多像麥迪遜一樣的美國青少年,志愿當社會服務者,為周圍的社區(qū)和人們做好事善事,這不僅是他們重塑美國青少年形象的行動,也使他們找到了內(nèi)在的信心和毅力,遠離暴力與墮落。他們的人生未必完美,但卻從此有了某種意義,令大人們印象深刻。
*((沈建平編譯自《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