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年紅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膽怯覺得不可理喻:孩子已經不小了,可一到人多的場合或見到陌生人時,便忸忸怩怩、拘謹、不自然,從不主動叫人;在學?;蛴變簣@從不愿與別人交往,不敢舉手發(fā)言,即使有正當理由也不敢向同學或老師提出意見或要求,受到誤解時不敢解釋澄清。
膽怯是兒童個性發(fā)展不健全的一種表現,是兒童時期常見的問題。膽怯個性的形成固然有一定的遺傳因素,但主要是由于后天不恰當的教育及周圍環(huán)境影響所造成的。
1.溺愛有加,保護過度
有些家長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出去怕風吹著、太陽曬著,所以很少讓孩子出門,更不用說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了。每當孩子想要出去玩時,家長就用"外面有買小孩的、壞孩子會欺侮你"來嚇唬他,只要孩子肯呆在家里,不管提什么要求,都一律滿足,導致孩子與外界接觸太少,缺乏鍛煉。在家里則可以隨心所欲,進入幼兒園等集體環(huán)境后,不像在家中時那樣以自己為中心,就會表現得十分膽怯和畏縮。愛護不等于溺愛,父母對孩子的生活護理和安全保護要適度,不要妨礙了孩子能力的發(fā)展。
2.過分嚴厲,粗暴專制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于嚴厲,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壞了東西或弄臟了地板,常會招致責罵甚至體罰。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精神往往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一舉一動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了事挨打,自然就變得畏首畏足,膽小怕事了。
3.受到恐嚇
在不正確的教育方式下,孩子對可能存在的危險過分擔憂,精神狀態(tài)持續(xù)緊張,久而久之,就會變得膽怯和畏縮。巨大的響聲、突然從高處落下等,都會引起嬰兒的懼怕,此時孩子會本能地撲向母親的懷抱以求保護。6~9個月的孩子對陌生人的突然接近產生恐懼。認知和想象進一步發(fā)展后,對黑暗、動物、雷電或登高臨下等感到恐懼,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有的家長自覺管不住孩子,一旦發(fā)現孩子害怕某件事物時,就像找到了約束孩子的法寶,甚至還添油加醋,動不動就用來嚇唬孩子,使其長期處于驚恐不安的情緒之中,孩子也就膽小了。
4.受父母影響
孩子經常跟家長生活在一起,家長的情緒和態(tài)度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家長所表現出來的恐懼和擔憂也同樣困擾著孩子,有的家長自己特別膽小、敏感,常常大驚小怪,小題大作,也會影響孩子。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要考慮孩子的年齡和心理承受能力,不要過分強調孩子尚不能理解的事情(如社會上的險惡和陰暗面),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為了避免孩子形成膽怯和退縮的個性,父母應從小注意教育方法,避免上述不良誘因,對孩子要愛而不溺,在教給他一些自我保護和安全知識的前提下,鼓勵他與同伴交往,積極參加各種游戲活動,努力探索陌生的世界,培養(yǎng)他的勇敢精神和獨立意識。
若是發(fā)現孩子有膽怯心理,最好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給予糾正,要耐心引導,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逐步改變膽小、怕生、退縮的性格。否則,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就會更加膽小怕事,使性格畸形發(fā)展,變得孤僻、多慮、抑郁,嚴重者甚至會發(fā)展成病態(tài)人格。
要幫助孩子克服膽怯行為,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huán)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fā)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孩子自己跟營業(yè)員說要買什么、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后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后,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后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2.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罵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后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3.創(chuàng)造條件,擴大孩子的接觸范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游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游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并鼓勵他積極參與。
4.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膽怯的孩子往往有自卑感,擔心自己說錯了話或做錯了事被別人嘲笑。父母要引導孩子充分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實力,幫助他(她)樹立自信心,學會欣賞和接納自己,避免對自己求全責備。同時,在生活中給孩子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多用"試試看,你能行"等語言進行鼓勵和強化,使孩子在贊賞、成功的喜悅中逐步建立起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