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趙又出新書了
再次見到老趙的時候,他已經不再落魄,而是躊躇滿志的樣子。他帶來的消息是,9月上旬他的第二本書——《另類人生》即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漂泊在城市的邊緣》出版后,老趙不僅在攝影圈成了“名人”,在社會上也產生廣泛的影響。
老趙關注的另類人生其實就是我們身邊每天擦肩而過的平凡的人生,老趙講述的故事就是我們周圍人的故事。但是,老趙講得認真,講得真實,講得動情。
四百幅紀實照片,15萬樸實的文字,記錄著攝影師趙鐵林八年自我放逐式的漂泊生涯。八年艱苦而細致的跟蹤調查。他把一些出沒于我們的生活卻從來不曾進入我們視野的“小人物”帶到我們眼前。告訴我們,在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以及在它們之間還生活著怎樣一些人。社會經濟的變革,給他們的謀生方式、生活內容、家庭關系帶來了怎樣的變化,他們的想法、謀求和可能的以及既成的歸宿;在他們中間,和他們所生活的空間,哪寫傳統(tǒng)觀念瓦解、哪些舊有習俗復歸……
但愿這些故事能促使更多的人對社會問題產生更多的關懷和奉獻。
老趙仍然在不停拍照、寫書。憑老趙的學識與閱歷,他要做的事情恐怕還不只這些。每年出一本書是他近期的計劃,據說,出版社對老趙報的幾個選題都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
另眼相看“何煌友”
印象中的何煌友熱衷于領導“沙龍”攝影新潮流。沒想到最近讀到他的一本新作《鵬城敘舊》,讓我對他另眼相看。這是何煌友送給深圳特區(qū)20歲生日的禮物,他用相機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20年來深圳發(fā)展的腳步。
20年彈指一揮間,從落后的漁村,到現代化的大都市,深圳的發(fā)展可謂瞬息萬變。20年前的一張街景,如今看起來恍若隔世。近年來“老照片熱”使人們多了一些懷舊的情緒,對于深圳人來說,回頭看看改革前的深圳以及發(fā)展中深圳的圖景已經是一種懷舊了。從這方面說,深圳有個何煌友真是幸事。早在1970年深圳只有何煌友一個專職攝影干部,那時候的他除負責縣里的對外宣傳,全縣所發(fā)生的紅白喜事都要拍:政治邊防、學毛著,農業(yè)學大寨、文體活動……1980年-2000年,社會特區(qū)騰飛的20年,也是何煌友拍的最多、最激動的歲月。特區(qū)建設的日日夜夜,,哪里奠基、哪里封頂、哪里簽約、哪里投產……他都會奔赴到那里。20年來,何煌友親身經歷了家鄉(xiāng)由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zhèn),發(fā)展成為現代化都市的全過程。“我做夢也想不到變化是那么大、那么快”這不僅是何煌友的感慨也是全國、乃至全世界人的感慨。在特區(qū)20歲生日之即,《鵬城敘舊》也就成為特區(qū)發(fā)展彌足珍貴的見證。
觀察
影賽摻和“吉尼斯”
攝影比賽,從形式到內容,應該說都在不斷探索新的途徑,以求贏得更多的發(fā)燒友與企業(yè)家的參與。
江蘇《銀潮》雜志社、南京金錢金箔總廠等單位共同舉辦的“全國新聞人物攝影大賽”就在諸多方面,力圖開拓影賽新局面。
一是主題新穎:比賽規(guī)定只有新聞人物才有資格成為攝影作品的主體。雖然哪些人物能夠參賽,哪些人物會得大獎,都讓人若有所思或不得而知。二是畫冊獨特:該賽全部入選作品將制作成世界首部金箔畫冊。此舉別出心裁,但愿讀者能夠有幸欣賞到此畫冊,因為它限量發(fā)行,數量僅為2000冊。三是申報吉尼斯:該賽特別獎,將用足金制成0.9×4米巨幅金箔畫申報上海吉尼斯評委會收藏。結果如何,尚不得知,但攝影作品如能借助相當形式進軍吉尼斯,也不失為一件喜事。
看來,創(chuàng)意是體現在各個領域、方方面面,而富有創(chuàng)意的舉措,無疑具備了成功的基礎。
市場
膠卷:遠近高低各不同
前不久《北京青年報》“記者觀察”文載:北京市場上所售柯達民用彩色膠卷的零售價格不斷下降的怪現象,另外還出現了印有德文、日文、阿拉伯及韓文包裝的柯達膠卷出現,而且價格幾近國產膠卷價格。此事經本刊與京城的幾家感光材料經銷商店聯系了解,方知目前正規(guī)渠道進口的柯達膠卷均無降價現象,絕大部分此類膠卷皆以中文包裝。若以此判斷,上述非中文包裝的柯達民用彩色膠卷似應為非常規(guī)途徑進口之物。
另外,樂凱公司在市場調查中還發(fā)現很多只有外文標志的走私“雜卷”,目前幾乎80%的民用銷售點都有出售“雜卷”現象。如此猖獗的走私對民族膠卷企業(yè)來說造成了不公平的競爭,也造成 市場的混亂。如果要杜絕走私現象,除了加強打擊走私的力度外,就是寄希望早日加入WTO,那時,市場將會更加規(guī)范,同時也給所有膠卷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一個公平的競爭環(huán)境。
說話
看圖說話
這本書是我?guī)滋煲郧霸诘罔F站里買到的。對于攝影,我是個“門外漢”,但是,我是那種很喜歡看圖的人,小時候迷戀小人書,長大了也不看“圖”少的書,一度被認為是不愛讀書、沒文化的人??蓵r下圖文并茂的書是越來越多了,而且很多都成了暢銷書,原來,讀圖也是一種“文化”。
再說這本書,我買它原因有三。一是因為他的書名:《獨闖毒穴——一名攝影記者臥底毒窩30天》。和毒品沾邊的東西都有一點點新聞性,因為那是一個潛伏于我們身邊,危機四伏的恐怖的圈子。原因之二是這本書的“圖”真的讓我“觸目驚心”,麻木的表情、潰爛的肢體、橫尸街頭……再讀一讀拍攝者的手記,我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毒世界”。另外,最重要的一條原因是我太佩服這名攝影記者了。從書中的介紹里,我得知這位名叫梁文祥的“攝影記者”在拍攝這組報道之前,只是《南方日報》攝影部的暗房工人。然而眼前的事實卻告訴我,這位連助理記者身份都沒有的合同制工人,的的確確干了連正式記者都不易干的事——從2000年1月16日開始獨闖毒穴,臥底30天,在毒販和隱君子身邊,把一個個罪惡記錄在鏡頭中。據說,這些照片都驚動了廣東省委書記,很快,毒窩被鏟除,廣州火車站附近的治安也有了明顯的好轉。
可能會有人說梁文祥選這樣的題材是很取巧的,出這樣的書很容易名利雙收。也有人說這是一個攝影人敬業(yè)精神的社會責任感。讀文字、看照片、也能從中看到作者的精神品質。各種評價褒貶不一,讀梁文祥的書,讓我看到了他的道德良知和他對鏡頭中人的悲憫之心。
北京讀者李冬
網事
大學生網上辦影展
現如今的大學生們十有八九會對比爾·蓋茨那個用知識創(chuàng)造財富的家伙有一定程度的艷羨,但這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與財富有關。因為,大學時代畢竟有著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畢竟有太多的思考。用攝影來表達自己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感悟,不乏為一種很好的表達方式。
今年春天,北大、清華和電影學院的學生攝協代表曾作客“紅星茶座”,聊攝影與美,聊攝影與社會,從中我們了解得更多的是他們對攝影的理解。近日,在網上忽然欣喜地看到了大學生的攝影作品展覽。
為了促進首都各高校間的文化交流,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藝術才華。由北京物資學院和263首都在線新聞中心主辦的"首都高校攝影作品2000年巡展"正在緊鑼密鼓的展開。在這個虛擬的展廳里,我們看到了學生們的攝影作品。參加此次網上攝影展覽的學校有21所高校,真可謂“振臂一揮,應者云集”,這自然得益于網絡,因為在網絡中自由穿梭游弋的最多的當然是大學生。
本次活動的主題是:“網絡+攝影=當代大學生眼中的精彩世界”。將攝影作品搬上網絡以及在網絡上進行攝影展覽與攝影評比近年來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這次大學生的攝影展覽應該說是為網絡攝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