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中,印度尼西亞最著名的小說家阿南達·杜爾(PramoedyaAnantaToer)是熱門候選人,雖然獎項揭曉后,桂冠被德國作家格拉斯摘走,但無可否認,杜爾仍是東南亞今后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
是作家也是\"坐牢家\"
杜爾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世人以及諾貝爾文學獎的關注,主要原因是他曾多次入獄,他是作家也是\"坐牢家\",每次坐牢都是他的豐產期。\"曾驚秋肅臨天下,敢遷春溫上筆端\",魯迅的這兩句詩也可說是杜爾文學路的最佳寫照。
1925年,杜爾生于處在荷蘭殖民統治下的印尼東爪哇,父親是個教師,因反對荷蘭人的教育制度,自己創(chuàng)辦了極具民族特色的學校。杜爾讀書很差,小學三年級讀了6年,嚴厲的父親和叛逆的杜爾之間因此常常發(fā)生\"戰(zhàn)爭\",這在以后杜爾作品中描寫很多。
1941年,杜爾在荷蘭人的軍隊里當電報員。1942年,日本南侵,荷蘭投降,杜爾的父親被迫關閉學校,家庭生活驟變,失意的父親成了賭徒,母親病重,家庭重擔便落在了杜爾一人身上,他靠在小鎮(zhèn)賣香煙維持家計,但與家庭的爭吵也越發(fā)激烈。結果是他離家出走。1946年,杜爾當上了記者。
杜爾的\"坐牢史\"始于1947年,他因身上帶有反對荷蘭殖民主義的傳單而入獄兩年,期間他完成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著名的是《追捕者》和《游擊隊之家》。1965年,印尼發(fā)生軍人政變,杜爾在蘇哈托政府\"清洗政敵\"的運動中,再次鋃鐺入獄,前后14年失去自由,前4年他被囚禁在雅加達,后10年則被關在雞不下蛋、鳥不拉屎的印尼孤島---普魯。直到1980年,在一些澳大利亞作家、學者和記者的呼吁下,杜爾才被釋放。
《普魯島四部曲》
最近,杜爾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由他坐牢時秘密寫成的日記、書信、短文和感想組成。杜爾至今出版了30部著作,分為小說和非小說兩類,被譯成24國語言。杜爾的作品主要是《普魯島四部曲》---《人世間》、《萬國之子》、《足跡》以及《玻璃屋》。這是他坐牢14年的心血結晶,問世后卻被軍方以\"宣揚共產主義思想\"為由查禁,但這阻止不了民間對其作品的廣泛傳抄。
《普魯島四部曲》寫的是19世紀到20世紀初期,印尼社會和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角是一名青年軍官(據說是印尼解放運動及反荷蘭殖民政權的民族英雄阿迪·蘇里約的化身)。小說的偉大之處在于:加入了印尼各個歷史時期的民族、社會及生活面貌,人物都有強烈的真實感?!镀蒸攳u四部曲》的英文版翻譯者麥思·仁爾認為,杜爾的小說是非常具體的歷史長卷,寫作技巧則近于斯坦培克。
杜爾說:\"我喜歡英國作家康拉德的小說,他對歷史的處理就非常拿手。我也讀法國的左拉、巴爾扎克和美國的薩落揚、斯坦培克及前蘇聯高爾基等作家的小說。對歷史題材的應用,我的比喻是:歷史事件的穿插是各種大小不同的河川、水道,最終形成一個巨大豐沛的湖海。\"杜爾在獄中所寫的作品都很暢銷,還得過許多國際性文學獎,1981年開始,他的作品就多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說他是印尼首屈一指的作家,一點也不過譽。
阿南達·杜爾作品集《一堆灰燼》的英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