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非
學數(shù)學解方程時,人們總會碰到“元”、“次”、“根(解)”等術語,如“請求出下面這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解)”。不過,你知道題目中的數(shù)學術語“元”、“次”、“根(解)”(當然只是指漢語譯名)是誰創(chuàng)造的?說來你也許不信,是清朝的康熙皇帝??滴趸实凼且粋€抱負遠大、好學上進的君主,他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天文、數(shù)學、地理,還學拉丁文??滴醮蟮垭m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并不輕松。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還能夠勉強對付著,而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這樣,學習中就必然有許多精力被消耗在語言溝通上,進度不快。
不過,康熙學習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一遍聽不懂,就請老師再講一遍,直至真正弄懂為止。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晰,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昏昏糊糊的。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些呢?一陣冥思苦想后,一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將未知數(shù)翻譯為“元”,最高次數(shù)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shù)的值翻譯為“根”或“解”……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隨即用這些新創(chuàng)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解)……”果然掃除了很多障礙,提高了教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怔了一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jié)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骸拔易x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有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康熙創(chuàng)造的這幾個數(shù)學術語科學而簡潔,十分便于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