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孫
互先 鈴木為次郎(日本棋院七段 48歲)
先行 野澤竹朝(棋正社七段 50歲)
弈于昭和5年(1930年)3月8日
在本因坊秀策去世后的十余年間,大正末年的日本圍棋界從一片混亂開始走向共同協(xié)作發(fā)展的道路。當時棋界的情況是方圓社與本因坊家族并存,率先對這一對立局勢發(fā)動沖擊的是“裨圣會”,它的出現(xiàn)有如投入暗流的一顆石子。
創(chuàng)設(shè)“裨圣會”這一組織的是雁金準一、高部道平、鈴木為次郎、涸較蘢髡饉母鋈恕F渲懈卟康榔嚼醋員疽蚍患易,其他三人則來自方圓社,這幾位棋手都是具有六段實力的棋手。在大正十一年宣布的裨圣會宣言里,充滿了具有革新意識的內(nèi)容,比如說采用互先制,分別限制對局者的用時,雙方下成平局的具體規(guī)定等等,其中還提到了升降級制度。
為了對抗裨圣會所做的這些舉動,方圓社和本因坊家族聯(lián)合了起來,設(shè)立了“中央棋院”,但是,中央棋院實在短命,二個月后即宣告解體,于是,棋界又出現(xiàn)了三派鼎立的局面,這種局面也僅維持了幾個月。大正十二年九月一日發(fā)生的關(guān)東大地震,使棋界的紛爭變得微不足道,陷入在經(jīng)濟上苦苦掙扎境地的圍棋界急需重振。此時,大倉喜七郎的出現(xiàn)拯救了圍棋界。他提出的前提條件是結(jié)束日本棋界的分割局面,走共同發(fā)展的道路,這樣他才會出手援助棋界。于是,在翌年,即大正十三年五月二十日“日本棋院”正式創(chuàng)立了。但仍有兩個有名望的棋士不愿意參與其中,這兩個人是十六世井上因碩(惠下田榮芳)和野澤竹朝。
但是,在日本棋院成立五個月后,又有五名棋士宣布退出,另立山頭成立了“棋正社”。這五個人是雁金準一、高部道平、鈴木為次郎、加藤信,這四個人都是六段棋手,另外一個人是小野田千代太郎五段。一年之后,鈴木、加藤二人又復歸日本棋院,棋正社只剩下了三個人撐立著。
此時,為了挽回棋正社在發(fā)展上的頹勢,棋正社決定傾力一搏,通過《讀賣新聞》向日本棋院發(fā)出挑戰(zhàn),要求進行對抗比賽。“院社對抗戰(zhàn)”的第一局比賽在秀哉和雁金之間進行,雁金準一先行,但卻敗下陣來。
此后,進行了棋正社與日本棋院青年棋手之間的比賽。但是,棋正社仍難以抗衡。比賽中途棋正社還從神戶招來了野澤竹朝來增強自己的實力,可是野澤也無法挽回這種兵敗如山倒的局面。雙方的最終戰(zhàn)績是日本棋院以二十六勝十四負二平取得勝利。
眼見著在院社對抗戰(zhàn)中的失敗使棋正社的人氣驟降,《讀賣新聞》又策劃了野澤、鈴木之間的十番棋戰(zhàn)。年輕的時候,鈴木曾敗于野澤,對此,鈴木本人也一直耿耿于懷。
野澤竹朝:明治十四年(一八八一年)出生于島根縣,在本因坊秀榮門下學棋,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年)入五段,大正七年,創(chuàng)刊雜志《圍棋評論》?!秶逶u論》曾經(jīng)針對秀哉評論的新聞棋戰(zhàn)而作出評論,這便是在當時名噪一時的“評中評”。大正十五年,野澤竹朝入棋正社,晉七段,他與鈴木為次郎的十番棋以三勝五負二平告終。野澤竹朝于昭和六年去世。
鈴木為次郎:明治十六年(一八八三年)出生于愛知縣,于大正三年入方圓社,時為五段,昭和十年,編纂完成《圍棋大辭典》。昭和三十二年成為名譽九段,昭和三十五年去世。
在二人進行十番棋戰(zhàn)時,野澤的肺病正在發(fā)展期,鈴木對此極為反感,據(jù)傳說鈴木要求另入一室進行對局。在我們看到的這盤棋里一副哲人作派的鈴木在瘋狂出擊的野澤面前并沒有失去應有的方寸,雙方最終下成了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