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廖寧遜
治病離不開用藥。常言道“藥到病除”,是講藥要到達病人體內、到達病灶處,才能發(fā)揮治療作用?!暗健庇小暗健钡姆椒?,醫(yī)學上叫“給藥途徑”。常用的有三種方法:“吊針”(靜脈注射給藥)、打針(肌肉或皮下注射)及口服(胃腸道給藥)。采用什么藥物和采用何種途徑給藥來治病,其中頗有學問。
時下有一種看法,認為“吊針”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尤其住院病人中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不給“掛吊針”,就是“沒治療”,起碼也是“不重視”,以至和醫(yī)務人員糾纏不休。其實這種看法并不全面,也是對給藥途徑缺乏全面了解,有時甚至會給一些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乃至造成嚴重后果,此類事件時有發(fā)生。我們并無任何意思貶低“掛吊針”,只是強調要正確使用靜脈注射給藥。
和世間萬事萬物一樣,不同的給藥途徑各有優(yōu)點與缺點,并無絕對的優(yōu)劣之分。
口服給藥:片劑、膠囊、藥水、藥粉……,一口咽下最簡單,出差旅行攜帶方便,不需特殊裝備,無需他人協(xié)助(嬰幼兒例外),一般說來口服給藥安全,萬一誤食或過量,通過洗胃、導瀉等容易清除。另一個優(yōu)點就是口服藥都因先進入胃腸腔內,在腔內濃度高,對于主要在腸腔內的病原(為細菌、寄生蟲等)和病變,可以“面對面”進行斗爭,無需“繞道而至”,這當然是好事。但是,口服藥要進到病者血液內而運送到其它部位起治療作用時,則要跨越重重阻隔,首先藥物要能通過消化道上皮細胞的“孔道”或細胞膜,其次是透過血管壁……,不同的藥物這種“穿行”的難易程度差別很大。其次,消化道內的酸堿度,胃腸道的運動功能,胃腸道內有無食物和食物的種類,都可影響口服藥物的吸收,其它藥物、不同年齡、性別乃至懷孕,也可影響藥物的吸收,可見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較多是口服法的不足之處。
肌肉(或皮下)注射給藥:是將藥物注射到肌肉或皮下結締組織間,經血管而入血液。此法給藥比口服法吸收得快而完全(因為繞過了消化道這一關),影響吸收因素少,用藥劑量易準確控制。但是注射總難免有“皮肉之苦”,有些藥物因溶解度差(如安定、氯霉素),肌注后吸收慢而不完全,局部可形成疼痛硬結久不消散,甚至繼發(fā)感染。如果針具消毒不嚴,還有傳染某些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的危險,更令人擔心。再者如病人處在休克狀態(tài)而血循環(huán)不良時,注射藥物吸收不良,也難以達到滿意的療效。
靜脈注射給藥:對藥物進入患者血液循環(huán)來說,此法可謂“直達快車”,對危重或全身性疾病患者常屬必需,可以對脫水、需要補充電解質及營養(yǎng)的病人同時治療。對昏迷、吞咽困難、劇烈嘔吐的病人,這是理想的給藥途徑。然而靜脈注射給藥可以刺激血管,對針具的消毒要求更嚴;必須由醫(yī)務人員操作;輸入藥物和液體可直接影響心肺功能。最近一項研究提醒人們注意,在大瓶輸液制造工藝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帶進些“顆?!?,這些“顆?!睂θ梭w無益。和前兩種方法相比,靜脈注射給藥較易發(fā)生不良反應,而處理這些不良反應,常不是在家或基層醫(yī)療單位所能做到的。所以使用靜脈注射給藥應慎重。
到此讀者也許還要問:三者究竟孰優(yōu)孰劣?答復是“各有千秋”。一種給藥方法不能代替另一種,有時一位患者可同時接受兩種至兩種以上給藥方法,關鍵是看什么樣的病,什么樣的病人和什么樣的藥??梢宰饕粋€簡單生動的比喻,在消滅敵人的戰(zhàn)斗中,手槍、機關槍乃至大炮,都是有效的武器,何時何地該使用哪一種武器,當然首先要看敵人的情況——個別敵人還是群體?近距離還是遠程等等來決定使用的武器,平常說“大炮打蚊子”,就是對決策失誤的嘲笑,所以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積極和醫(yī)生配合,當然這決不是說不能反映意見和要求,正相反,提供過去治療情況,包括用藥方法,對當前的治療很有好處。醫(yī)生和病人都要牢記從許多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給藥方法的原則:
能口服的,盡量不用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盡量不用靜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