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動
法新社一篇報道北京污染的稿子里這樣開頭,說每到傍晚,好聽的音樂響起,市民們知道是收垃圾的車來了。
每天下班,我都要聆聽這好聽的音樂——“十五的月亮”。那一刻,肯定有數十部垃圾車穿越北京的市區(qū),放著這首樂曲,提示老百姓出門倒垃圾。有一天,我和一位同事談起此事,我說,為什么不嘗試著播放不同的音樂,比如1月份播巴赫,2月份播馬勒,事先在《北京廣播電視報》上刊登播出曲目,居民們在晚6點左右聽到古典音樂在大街上呼嘯而過,肯定能反應出這是收垃圾的。如此,還可以提高市民的音樂素養(yǎng),天天聽“十五的月亮”豈不要被逼瘋?
這位同事跟我探討了半天垃圾車播放古典音樂的可行性,當然,那都是一些扯淡的話。但他所講述的一件事情卻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我這位同事年輕時酷愛一個人出門旅游。有一年,他從西安坐火車返京,路過保定的時候,上來個小伙子坐在他對面,小伙子特愛聊天,他說他到保定是看望一個朋友,這朋友住在精神病院里。
我的同事一聽就有了興趣,問是什么病。小伙子說,那位朋友原本沒什么病,就是失戀,一時想不開,送進去本希望能快點兒治好,現在看來,事情可沒那么容易。
我的同事就問何出此言。小伙子說,他這是第二次來保定看朋友。第一次來,還能跟他說幾句話,問點兒吃喝拉撒的事,那次來,朋友還說,他在瘋人院里學會了一首歌——“一無所有”,說完就唱??僧敃r就會唱那么幾句。
我的同事說,這不挺好。小伙子說,可瘋人院里不知道為什么就唱這首歌,里面的病人都會唱。他這第二次來保定看望朋友,朋友見面就說, 我學會了一首歌,唱給你聽,然后扯開嗓子就唱“一無所有”,一句不落全唱下來了。小伙子據此判斷,這位朋友瘋得更厲害了。他說,就會唱幾句,不可怕,整首歌都會唱,就不好治了,醫(yī)生們應該多教病人唱幾首歌,千萬別讓病人們一天到晚只唱一首歌,否則,瘋得不厲害的人,也會越來越瘋。
(姜軍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