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柏泉
南京軍區(qū)南京總醫(yī)院口腔科近年來收治250例口腔領面外傷,其中6歲以內的幼兒組占12%。幼兒外傷的原因很多,如碰撞傷、跌傷、車禍傷和玩物自傷等,其中玩物自傷者又占幼兒外傷的10%。為了引起家長和幼教人員的重視,防止幼兒玩物自傷,特舉例分析如下,旨在引以為戒:
例14歲男孩,正啃著雞腿骨頭,突然,門外鑼鼓喧天,孩子拔腿就跑,不慎跌倒,雞骨頭刺穿口腔軟腭,出血不止,一塊3×2.5厘米的軟腭懸掛在咽腭部,妨礙吞咽,影響呼吸,隨時有引起窒息的危險。來我科急診時,患兒精神不振,呈垂危狀。經(jīng)搶救,轉危為安。
例25歲女孩,模仿奶奶縫補衣服時,縫針在頭發(fā)上擦擦、嘴唇含一下的動作,不慎將縫針誤吞,橫跨在舌根與咽后壁之間,咽不下,吐不出。奶奶見狀心急如火,伸手取針,口小手大,手指夠不到針,反而引起惡心。使針朝著舌根方向越刺越深。此時,雖能吞咽、說話,但疼痛難忍,在當?shù)貛姿t(yī)院取針,均未取出,轉輾月余方到我院耳鼻喉科,全麻下2次從口咽部取針,又告失敗。最后轉入我科,在全麻下經(jīng)口外額下緣弧形切口。在x線熒光屏指引下。才取出已變黑的長約3.5厘米的縫衣針。
例34歲半男孩,左顛部反復腫痛2年余。患兒2歲半時,手拿竹筷玩耍,不慎跌倒,筷子刺傷左上領牙齦及口腔前庭粘膜,當即到衛(wèi)生院縫合止血,傷口一期愈合。半年后左顳部紅腫熱痛,邊界不清,用抗生素治療,腫脹消退,但仍有壓痛。后每隔三四個月脹痛發(fā)作一次。近2個月來腫塊不消。略有加大,壓痛明顯,口腔粘膜正常。左顳部x線片檢查未見異常。為了排除左顳部腫瘤或特異感染,故在全麻下經(jīng)頭皮發(fā)際切口,行手術探查。術中取出了一根0.4×3.5厘米的竹筷異物,這才明確并根治了這一疑難雜癥。原來,這異物是2年前孩子在含筷游玩跌倒時,從左上領口腔前庭刺入顳部并折斷遺留下來的。
歸納上述玩物自傷事故,原因主要有3點:
1對孩子溺愛有余,保護不足。許多年輕的家長,只要孩子喜歡。什么都給玩。而對玩物的安全性、危害性,誤傷的可能性、嚴重性缺乏了解和認識,更談不上預見性和警惕性。
2平時缺乏衛(wèi)生知識,不注意安全。遇事手忙腳亂,不冷靜。處置不當,加重傷情。
3對兒童玩具不講究,“就地取材”,隨便抓一根棍、棒或筷子給小孩玩;對玩物有無自傷的危險不知道,也不在乎。一旦出現(xiàn)意外損傷,就束手無策,亂了方寸。
這里也提出3條預防措施:
1克服幼兒邊吃邊玩的不良進食習慣,以防跌倒時餐具自傷口腔領面部。
2禁止幼兒拿小刀、剪子、縫針等鋒利的器械充當玩具。以免失手誤傷自身。
3不玩細棍、小棒、鐵釘、彈丸、銅錢、硬幣等容易自傷或誤吞、誤吸的危險器物。
略談嬰幼兒屏氣
姜松
嬰幼兒屏氣,俗稱“大憋氣”,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的發(fā)作性神經(jīng)官能癥,發(fā)病率46%,多在2歲以內發(fā)作。發(fā)作次數(shù)多在3~4歲以后逐漸減少,6歲以后罕見。
嬰幼兒常因注射、跌撲、碰撞、驚嚇等誘因下,大哭一聲后突然無聲無息,出現(xiàn)短暫性的呼吸停止,繼之出現(xiàn)口唇青紫,重者有明顯發(fā)紺、全身強直、角弓反張、意識喪失,甚至出現(xiàn)抽搐,爾后肌肉松弛,一切恢復正常。輕發(fā)作在1分鐘以內,重的可達2~3分鐘。
本病一般不需藥物治療,家長不必驚慌失措,患兒發(fā)作后可自行恢復。若屏氣發(fā)作時間過長。會造成腦部缺氧,可以掐人中、印堂、合谷等穴位,使其盡快恢復。亦可按壓胸部,幫助恢復呼吸。對頻繁發(fā)作的病兒,可用阿托品治療。平時家長對小兒不要過分溺愛,注意生活環(huán)境的安排,解除引起精神緊張和沖突的因素,盡量避免突然意外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