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曄
歸根結底,所有的是非都圍繞著金錢與道義展開。我們不可回避的是,如果一旦陷入到良心被金鎊控制的旋渦中時該怎么辦?這時,另一個重要問題擺了出來:人活著講究的是生存質量的高低還是生存期的長短。我們所有的努力,是希望兩者能夠最終統(tǒng)一。而事實是,許多時候我們只能選擇其一,這時我們往往難以把持任自己,而我們設計的最終理想的生存質量(自我價值),又往往是以豐厚的經濟基礎做為前提的。
作為人,無論如何我們不能放棄對美好的追求。想要生存發(fā)展乃是人最基本的要求,在物質生活得到相應滿足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對人生價值的考慮。正因為有了這些東西的存在,才使人類和動物有了本質的區(qū)別。那么,我們如何判斷個人價值實現(xiàn)與否呢?有兩種形式:外界的評判和自我內心的感受。前者,金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具有現(xiàn)實意義;后者是一種自我的肯定,因而不容易,也更可貴。我們只有通過對事業(yè)的付出才能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這就要求我們有更高的職業(yè)道德。在這一前提下,如果你問“做人準則跟經營方式發(fā)生沖突怎么辦?”我的看法是:盡量縮小這種可能引起沖突的差距。這不是不可能的,《中國青年》幾乎每期都刊登的優(yōu)秀青年從失敗中通過不懈的努力最終獲得成功的奮斗事跡,就是最好的答案。做人的準則決定了自己的經營方式,兩者關系應首先擺正。我們只有堅定立場,以自己追求高質量人生的準則作為行事的準則,把社會進步作為一種責任來要求自己,約束自己,才是真正值得的選擇。應該記住,你的最終失敗,或許就在于你一開始的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