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雄《木偶藝術論綱》(載《文藝研究》1995年第3期)的發(fā)表,可以說是近年來木偶理論研究中一件可喜的事。陳文共分四節(jié),現(xiàn)就其第四節(jié)《戲劇的第三種樣式——人偶結合與人偶同臺》談點相左的看法。
偶人
目前國內外流行的木偶品種有三大類: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和布袋木偶。
杖頭木偶的形體一般為3尺左右,裝有3根操縱棍,一根支持頭和身軀,兩根牽動雙手,俗稱扦子。演員站在1.7米的擋幕后,自下而上地操縱表演。
提線木偶的形體多在2尺上下,關節(jié)部分只綴以線,少則幾根,多至30余條,有時為了特技需要,還要增加特殊輔助提線。演員站在天橋上,自上而下地提線操縱木偶動作。
布袋木偶的形體最小,原來只有7寸左右,現(xiàn)增大到1.2尺。演員站在1.7米的擋幕后,高舉木偶角色,手掌套于木偶體內:食指伸進木偶頭里,拇指伸進一臂,其余三指合并伸進另一臂,木偶便能表演各種動作了。
這三種木偶中,提線木偶的形象最為完整,其余兩種,只有上身,沒有雙腿,根據(jù)劇情需要,再由另一名演員為其打上雙腿。
同一種的木偶表演形式,在民間有不同的操縱方法。
如陜西杖頭木偶的傳統(tǒng)操縱方法,扦子在衣服內,俗稱內扦。上海、北京等地的扦子都在衣服外邊,俗稱外扦?,F(xiàn)在全國各地的杖頭木偶幾乎都用外扦。
提線木偶的操縱方法就更多了。福建有一種提線木偶的線都系在帽沿上。演出時,演員將帽子戴在頭上,上邊掛著好幾個木偶,演員能同時扮演幾個角色。山東臨沂有一種倒提線木偶。演員站在舞臺上,自下而上地操縱線板,通過上方一個特殊裝置,木偶就能靈活地表演。西藏的提線木偶很有趣,藝人把線都系在二胡的琴弓上,藝人一操琴,地上的幾個提線木偶就自然而然地隨著樂曲聲手舞足蹈起來。
在經(jīng)過一個制作木偶(即偶人)的工藝美術過程后,才有可能進入木偶劇的演出過程,產(chǎn)生從戲劇美中獨立出來的木偶美。木偶戲以其獨特的審美文化形態(tài)在國內外獲得博大的市場,原因就在于“獨特”,而“獨特”可以歸結為兩個字,“真”與“假”。
有兩副木偶戲對聯(lián)是這樣說的:“有口無口口對口,是人非人人舞人。”又曰:“有口無口,且將肉口傳木口,是人非人,聊借真人弄假人。”上述對聯(lián)十分形象地表明木偶劇的最大特點——“真人弄假人”,即其人(演員)弄(操縱)假人(木偶)。
人偶
人偶的特點是亦人亦偶,非人非偶,半人半偶,是人與偶的合成體??煞殖蓛纱箢悾活愂桥碱^人身,另一類是人頭偶身。
上海木偶劇團在60年代上演過一個活報劇,叫《哭天哭地的約翰遜》,采用了橡皮木偶。以橡膠為材料,制成木偶的頭和身架,套在演員的頭上,當演員的脖子扭動時,木偶頭也隨之扭動。另一位演員在其身后,操縱木偶的眼、口和臉部肌肉。橡膠的質地很軟,通過一特殊裝置,木偶能做出喜、怒、哀、樂的表情。木偶的形體動作由演員的身體和四肢來表演。
被稱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儺戲,淵源于古代儺舞和儺儀,以驅邪和酬神為目的的一種民間戲劇,而面具則是儺戲最重要的藝術特征之一,演出時,演員都要戴上它。面具又叫臉殼或臉子,一般用柳木、丁木和白楊木制作,造型雅拙古樸、怪誕粗獷,具有很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儺戲在我國各地區(qū)各民族中流傳很廣,但稱呼不一樣。如廣西、廣東、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山西、河北、內蒙、江蘇、安徽、浙江、福建等地均有。
人頭偶身的舞臺形象,除陳文中提到的布拉吉諾劇院演出的《斯威夫特差起來的房子》中的監(jiān)護人委員會成員外,筆者曾看過法國菲利浦·讓蒂木偶劇團的演出。有一個劇目叫《明——暗》,當一個穿黑披風的人跳入水箱后,水就開始沸騰。失去衣服而赤裸的人在蒸氣里上下浮動。這“在蒸氣里上下浮動”的實為一木偶身架,但人頭偶身結合得非常巧妙。
九十年代初,上海木偶劇團演出筆者創(chuàng)作的《怪怪的夢》中,也出現(xiàn)了人頭偶身的形象,不過這偶身是幾扇窗戶,而不是常見的人的身軀,藝術效果也不錯。
陳文中說:“‘偶人’變成了‘人偶’。這意味著木偶戲與‘人戲’的界限被徹底打破,木偶最根本的特性亦已喪失。”
筆者認為,“人偶”并沒有完全喪失木偶最根本的特性。上一節(jié)提到木偶的最大特點是真人(演員)弄(操縱)假人?!叭伺肌迸c“偶人”的區(qū)別,只在于真人部分地操縱假人,如橡皮木偶,其人只操縱其口、眼、臉部肌肉,形體動作由真人自己完成;另一區(qū)別是,真人扮假人,或部分地扮假人。如偶頭人身、人頭偶身,至少偶身還需有真人去操縱,
人偶同臺
陳文中說:“在國外,試驗人偶結合,人偶同臺演劇方式,探索‘人與木偶’關系之奧秘的豈止‘布拉吉諾’一家!在俄羅斯、捷克、西班牙、日本等國都有過類似的試驗……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國外木偶藝術家進行革新與探索的高度熱情與不懈努力?!?/p>
這段話對外國的木偶同行似乎太過獎了。人偶同臺在中國已有幾百年歷史,五十年代以后更有所發(fā)展。
人偶同臺,有幾種演出形式:人、偶擔任同一角色;人、偶擔任不同的角色。而“人”,有時是真人,有時是人偶。
先來說說人、偶擔任同一角色的人偶同臺表演形式。
在木偶舞臺上,演員是由真人演員和木偶演員兩個表演元素所組成。當眾表演的演員是木偶,然其活動必須通過擋幕后其人演員的操縱藝術的遞接,才能完成其過程性審美要求。而海南臨高木偶戲別具一格,首先,舞臺上沒有擋幕,操縱杖頭木偶的演員和木偶一樣,完全暴露在觀眾面前。演員身著服裝,既操縱木偶,又用臨高方言自唱自念參加表演,與木偶扮演同一個角色,以偶為主,以人為輔,各有分工。據(jù)考究臨高木偶劇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流行于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方言區(qū),口頭流傳的劇目有三百余個。1981年全國木偶皮影匯演時,該劇種還赴京參加演出。
近年來,上海木偶劇團演出的《白雪公主》也嘗試用這種人偶合一的表演形式。
人、偶擔任不同角色的人偶同臺,在中國歷史上也很悠久。如四川古老的廣元儺戲,當?shù)胤Q廣元射箭提陽戲,又叫花花愿戲,它長期流傳在廣元西部山區(qū)提陽鄉(xiāng)。
提陽戲素有天上32戲,地上32戲和慶壇必演三女戲(孟姜女、龐氏女、龍王女)之稱。天戲是用提線木偶來表演32神為主,地戲是由人化妝戴上面具演出。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四川綿陽市中區(qū)川劇團發(fā)掘出《目連救母》的劇本,此本為川劇演員和木偶同臺演出的演出本。演出時以演員為主,唯有表現(xiàn)一些高難度的技巧時,由木偶來表演。如四海螺女的舞蹈、目連投江等,都由木偶扮演。
具有三百余年歷史的川北大木偶也有人偶同臺演出的傳統(tǒng)。川北大木偶高1.4米左右,因此人偶同臺演出,更有其以假亂真的戲劇效果。
1949年10月以后,特別是八十年代后,全國各地人偶同臺的劇目屢見不鮮。以上海木偶劇團為例:自六十年代以來,在木偶舞臺上出現(xiàn)真人的劇目有《高大的伊凡》中的伊凡,《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孫悟空、《孫悟空大戰(zhàn)黃風怪》中的觀音娘娘、《女媧補天》中的女媧、《迷人的雪頓節(jié)》中的朱麗葉和帥克等。
我國的木偶史有幾千年歷史,如果加上木偶的前發(fā)生時期的話,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期。經(jīng)過多少年、多少代木偶藝人的努力,我們的前輩已經(jīng)清楚地意識到木偶戲的局限性,因此出現(xiàn)人偶同臺的藝術形式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必然性,以真人的表演來開拓木偶的表演元素,同時又不損害其木偶的本體,保持其偶性和偶味。
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國外木偶藝術家在人偶同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們曾創(chuàng)作出很多既有藝術性,又富于哲理的優(yōu)秀劇目。如1990年9月在印度國際木偶節(jié)上,日本代表團演出的《奧希奇的愛》一劇,引起人們的矚目。全劇只有一個扮演妻子的木偶,丈夫是一只戴著白手套的真人的手。丈夫從遠方歸來,溫存地撫慰著妻子。可是,后來丈夫的感情變了,又是這只手,揪住了妻子的頭發(fā),妻子受到殘酷的折磨后,終于痛苦地離開了人間。她的軀體雖然被束縛在木柱上,而靈魂(用同一形象的木偶表演)卻得到了自由,在空中獨往獨來地飄忽著。
偶人、人偶同為一體,或互為異體,都是木偶大家族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