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念慈
故鄉(xiāng)的民性,可以“樸、拙、古、硬”四字盡之。我走過大半個中國,論民風之淳、民俗之厚,應以故鄉(xiāng)為最。最可貴者,是鄉(xiāng)人們無分貧富,都有節(jié)儉樸素的美德,故鄉(xiāng)也不乏大富大貴之家,但在衣著上都不十分考究,尤其是老一輩的人們,家有良田百頃,仍是一襲布袍,大富翁和他的長工佃戶,光看外表,并無顯著的分別。有那在外鄉(xiāng)讀書或是做事的,一旦回歸鄉(xiāng)里,必須在數(shù)十里之外,先把身上的行頭換過,你若是穿一身洋服皮鞋回家,長輩對你責罵,同輩對你訕笑,晚輩也不敢來親近你。經(jīng)過多次戰(zhàn)亂,故鄉(xiāng)的這種好風氣并不曾遭到破壞,一直到筆者抗戰(zhàn)勝利那年旋里省親,仍是從前那種老樣子。
“拙”并不是呆笨的意思,但由于故鄉(xiāng)的人們大多生就一副憨厚的面孔,尤其是成年的男人,配著昂藏八尺之軀,就顯得不太“伶俐”。當然,鄉(xiāng)人們的才智不弱于任何別處的人,只是“大智若愚”,聰明不外露,在小的地方肯吃虧,有時候就被過于聰明的人看作“呆笨”了。鄉(xiāng)人們有一個大缺點,就是拙于言詞,不善表達自己,明明是一片好心,但由于說話難聽,而被對方誤認為惡意了。關(guān)于此點,有兩個小故事,可作范例:一個外地人路過本鄉(xiāng),碰上大雪天氣。向一位老者請問什么地方能找到旅館,老者搖頭不答。那人又向老者求宿,老者說:“你張口就找旅館,俺當你嫌惡俺家里骯臟,容不得你這個貴客呢!”老者把客人安置在客房里,臉色冷冷地往里院去了,客人不敢再興求食之想,就餓著肚子睡了。一會兒,老者轉(zhuǎn)來,一看客人上了床,勃然大怒,罵道:“你怎的這么看不起人?當俺一頓飯也管不起你?”客人舉眼一看,竟然擺下好幾樣菜肴,有酒有肉。大雪數(shù)日不停,老者天天酒肉招待。雪霽之日,客人不敢不告而別,留在客房里等老者出來。老者出來了,一看客人沒走,怪生氣地說:“怎么,你想叫俺養(yǎng)你一輩子么?”客人表示連日打擾,于心不安,想付給老者飯錢,老者大聲嚷著:“你從哪點兒看俺像個賣飯的?”客人急忙收回錢來,向老者道謝,老者更火了:“謝啥?幾頓飯也不能把俺吃窮嘍!”……另一則故事也是關(guān)于外鄉(xiāng)人的:一個旅客住“店”,吃飯的時候,為了拉攏感情,就找題目跟店家談話:“掌柜的,店里這包子是什么餡兒?”店家說:“牛肉!”旅客吃了一嘴,品著味道,批評道:“牛肉很少啊?!钡昙覐堊炀土R上了:“那要是一嘴咬出一個牛犢子來,不把你個雜種牴死啦?”旅客說:“掌柜的,你怎么說話這樣難聽?”店家說:“俺這算好的,要是俺二哥在這里,早就揍你個小舅子啦!還不早點吃飽睡覺,哪來的這些廢話?出門在外,你‘燒包啥?這是在自己家里么?”“燒包”,就是“燒錢包”,指那種“有錢不花,悶著難受”的人。旅客挨了這么一頓訓,可能以為是住到《水滸傳》上賣人肉包子的“黑店”里來了。第二天他才知道這店幾乎是不要錢的,開店只是為的“積糞”,店家節(jié)儉,也不愿意客人浪費。這兩個故事都是到過我的故鄉(xiāng)的外地朋友告訴我的,可能是真有其事。這兩個故事只是說明鄉(xiāng)人們不會甜言蜜語,話雖難聽,心地是厚道的,就連那些罵人的話也只是“口頭禪”,決無惡意。
“古”是守舊的意思,故鄉(xiāng)的社會變化很小,外來的新東西不容易進得去?!坝病笔枪枢l(xiāng)民性最突出的一點,軟骨蟲絕少。故鄉(xiāng)民風尚武,尤其是住在鄉(xiāng)間的人,差不多都練過幾手。外地人對鄉(xiāng)人們的壞印象之一是好打架,“一言不合,揮拳相向”的事誠然是有的,但都是以硬碰硬,并不欺侮弱小。
(關(guān)莉摘自《南人與北人》,大世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