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金一
福澤諭吉(一八三四—一九○一)是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言人,被譽為“日本的伏爾泰”。這部自傳(商務版一九九五)記下了福澤的生平所為和思想發(fā)展軌跡,在不經意間給后人留下了明治時代的泛社會圖景,以及歐美文明撞擊日本(也暗含中國)文明的最初火花。
一八六○年,福澤隨日本“咸臨丸”船到達舊金山。他生平中于是第一次驚奇地認識了馬車、第一次知道酒瓶啟開時能發(fā)出“嚇人的聲音”(香檳酒)、第一次見到了火柴。出國之前,福澤他們以為自己是天下無與倫比的豪爽書生,目中無人,不畏一切,然而到了美國卻自感“像新娘子一樣地渺小了”。
東西方文明之間顯示出了巨大的阻隔層。這些剛到美國的日本人看不慣“美國的女士貴紳們扭在一起跳舞”,看不慣“女尊男卑的習俗”。美國人把廢鐵、廢汽油桶扔得滿海灘都是,也使生性節(jié)儉的日本人感到驚訝。美國的物價也“高得驚人”。還有,美國人居然對開國總統(tǒng)華盛頓后代的情況非常淡漠,這也令重視家族文化傳統(tǒng)的日本人覺得“真夠怪的”。
這幫最早去過歐美的日本人的生命是受到威脅的。當時的日本國內盛行“攘夷論”(頗像清朝的“天國大朝說”與“排外論”),假如有人敢拿把洋傘在大街上走,半路上準會被“浪人”殺掉。社會上殺氣騰騰。連福澤這樣謹慎少言的人也在壁櫥下面開了一個洞,以準備隨時躲避殺身之禍。
清朝時盛行文字獄,當時的日本文化界也是“白色恐怖”。有個叫脅屋的仁兄因說了一句“近來社會上很不安穩(wěn),甚為擔心!看來必將出現明君賢相收拾這種局面”,而被殘忍地殺死。福澤自己也不得不偷偷燒毀了一些有關外交官機密的記錄。翻譯《經濟論》,福澤把“compe-tition”譯為“競爭”,馬上就有幕府的人說:“這里有一個‘爭字,它叫人看了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庇谑撬缓冒选案偁帯倍謩h去。由此可見德川幕府統(tǒng)治的黑暗、對人性的壓抑,以及其惴惴不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虛弱心理,這與殺死“清風不識字”的作者的滿清政府的心態(tài)何其相似乃爾。
英國王子訪問東京皇城,日本人非得讓他在二重橋舉行一次潔身除穢的洗禮才放進去,因為在舊日本人觀念里,外國人是“污穢”的。這與清朝的皇帝命令來晉見的西方官員必得下跪也大有相似之處。妄尊自大,不僅曾是中國人,也曾是日本人的“德性”。福澤在聽說了關于英國王子的這個“笑話”之后,非但沒有笑,反倒想哭,為迷茫的國人,為國家的發(fā)展。在他看來,政府的這些類似的行為“都帶有儒教的糟粕”,“他們只愛仿效古學的保守主義而大擺其臭架子”。
然而文明還是一步步蹣跚地走進了日本。在一八六○年,福澤和另一個翻譯官中濱萬次郎各買了一部《韋伯斯特大辭典》,這是韋氏辭典第一次帶進日本。一八六一或一八六二年,福澤在倫敦買了許多英文書,這也是英文書輸入日本的開端。
福澤的名字得源于漢文書籍《上諭條例》,少年時遍讀《論語》、《孟子》、《詩經》、《老子》、《莊子》、《書經》、《史記》等漢書,光《左傳》就通讀過十一遍。然而他對漢學最終走上反叛的道路,他說:“我與漢學為敵到此地步,乃是因為我堅信陳腐的漢學如果盤踞在晚輩少年的頭腦里,那么西洋文明就很難傳入我國。我已下定決心愿盡一切努力,不論如何也要把這些后生拯救出來,進而把他們導向我所確信的目標?!痹谖鞣浆F代文明與中國古文明之間,福澤選擇了前者。這個態(tài)度與魯迅勸年輕人不讀中國書、多讀西方書有異曲同工之妙。歷史真的是常常有驚人的相似。
福澤預言,“如果滿清政府依然如故的話,那么所謂把中國導向文明開化的地步實是一場空話?!壳暗恼词钩霈F一百個李鴻章也無濟于事。如要使人心更新、國家文明,除推翻中央政府一途之外恐別無良策。然而推翻政府之后,是否即能順利地走向日本‘王政維新之路,也是很難保證的?!?/p>
一世紀前的這番話現在依然是振聾發(fā)聵。而可慶幸的是,中國已經走過來了。
(《福澤諭吉自傳》,〔日〕福澤諭吉著,馬斌譯,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五年八月版,12.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