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佳
印度《愛經(jīng)》又譯《樂欲經(jīng)》、《欲經(jīng)》。相傳為印度筏蹉衍那家族的摩拉那迦所著(后以筏蹉衍那成名)?!稅劢?jīng)》全書共七篇、三十六章、六十四節(jié)、一千六百六十四句(梵文)。第一篇緒論共五章,在討論了人生三大目的以后,借市民與他的幫閑,開始了性欲戀愛的介紹;第二篇共十章,專論擁抱接吻等各種取樂方式;第三篇求娶之術(shù),以五章的篇幅論述了求愛的過程;第四篇共二章,從為妻之道談到妻妾關(guān)系;第五篇用六章討論對別人妻子的調(diào)情;第六篇共六章專論妓女;第七篇則論述春藥,共有二章。
顯然,《愛經(jīng)》涉及了人類的性與愛。但是它絕不是單純談論性與愛。一般來說,在大眾心目中,愛欲已經(jīng)被界定為情欲或肉欲或肉體之愛。但在筏蹉衍那的《愛經(jīng)》中,愛欲則用來涵蓋男女關(guān)系甚至是家庭生活的全范圍,舉例言之,諸如教育、求婚、婚姻及夫婦關(guān)系再加上婚外戀。
如果仔細讀完《愛經(jīng)》,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幾乎就是紀元初印度社會的《清明上河圖》。
我們所知道的印度,一般來講,就是女性的童婚和男性的苦修以及社會的僵化。但《愛經(jīng)》中所反映的印度紀元初的社會狀況表明,印度在紀元初就有一個高度文明的城市社會。在社會的中上層男女中,教育十分流行,寡婦再嫁也無人非議,起碼在中上層社會中,不存在童婚習俗。筏蹉衍那曾經(jīng)說過,姑娘們在結(jié)婚前,應該學習《愛經(jīng)》,如果那時盛行后來的童婚,學習《愛經(jīng)》就不可能存在。當時的生活極有秩序,經(jīng)濟也很繁榮,也只有在這種社會中,《愛經(jīng)》為城市市民描述的那種生活才有可能存在。
后來印度社會的僵化,在《愛經(jīng)》里找不到絲毫痕跡。一群膜拜自己神祗的快樂的人們,履行著自己的職責,全心全意地享受著生活,這就是筏蹉衍那在《愛經(jīng)》中給我們描述的印度社會的畫面。這里沒有一絲一毫理想主義的外觀,因為,作者不是要給我們描述一個理想社會,而是要指導人們怎樣在現(xiàn)存社會中度過有意義的一生。
根據(jù)《愛經(jīng)》,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認定,典型的印度生活并不是出世的生活。
很久以來,很多人都有一種觀點,認為典型的印度生活就是出世的生活,這種觀念由于那些贊同印度生命觀的哲學流派的認同而在世界上廣泛流傳。認真地說,在印度各個階層中,被普遍接受的生命四個階段的理論認為,僅僅在前三個階段都完成后,才有可能出世。也僅只在人的生命終期,他已完成了生命中的活動和正常的享樂,他才被允許避開這個世界。印度思想中總是強調(diào)生命的必然和利與欲的正當,這一點,不僅普通讀物有所強調(diào),被大多數(shù)印度人視為最權(quán)威書籍之一的《薄伽梵歌》也如此說:“無痛苦的瑜伽是適中的食物、是理智的休息、是不過份的積極工作,是適當?shù)叵硎茏约骸薄?/p>
我們甚至沒有理由認為,印度教將苦行或質(zhì)樸生活視為一種理由。當然,對于那些圣哲或虔誠的信徒們來說——如同在所有其他宗教中一樣——苦行生活是值得贊頌的。但世俗之人的生活絕不是出世,這一切,從宗教圣典本身就能清楚。印度普遍崇拜的二大化身—羅摩和牧牛神黑天,都不過苦行生活。限制欲望的簡樸生活的教義,只是宣稱已接納整個世界的那些人的說法,絕不是印度思想家認為普通常人也該做的事。
這就是印度《愛經(jīng)》為我們揭開的印度生活。
(《愛經(jīng)》,筏蹉衍那著,理查·伯頓英譯,王振華等譯,臺灣風云時代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七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