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勇
從懷特的私人書簡談起
六年前初到澳大利亞,和新結(jié)識的朋友把酒聊天,為了尋找共同語言,也為了掩飾對這個南半球最大的島國的無知,我談起了蕭淋達寫的《棘鳥》。那畢竟是在中國暢銷過好一陣子的“西方文學(xué)名著”,在外語學(xué)院讀書時還看過根據(jù)小說改編的電視片。殊不知我的酒友卻用不屑的口吻把《棘鳥》貶為文化垃圾。他問我是否知道帕其克·懷特其人其書。懷特的書我還未讀過,其人我倒是略知一二,如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xué)獎等,也就是僅此而已。
從朋友處歸家途中,拐進書店買了懷特新出的一本集子,翻開目錄找出最短的一篇短文,看其文體及風(fēng)格類似中國的雜文或隨筆吧。一眼扎下去,立刻就領(lǐng)略到此人筆尖的毒辣且尖刻。篇幅有限,下面節(jié)譯其中部分,以饗讀者。
早就聽說過,她連削馬鈴薯都能省下幾文錢。自他離家出走后,七個兒女都要靠她帶大。我曾見過她舉著一只去了皮的馬鈴薯左瞧右瞧,也不知是在欣賞自己的佳作,還是在考慮要不要摳出馬鈴薯身上的芽眼。或許那些芽眼根本就摳不得,把它們摳掉還不得連一定份量的馬鈴薯肉也一起摳去。
但愿我能相信智慧隨年齡增長而增長的鬼話。就此而言,我之智慧在于我之不信。中年人,其中厚道者認同這個有關(guān)智慧的神話,而冷血者視我們?yōu)榭捎锌蔁o之物,無異于破爛家具或枯朽殘花。對于年輕人而言,我們形同虛設(shè),除非我們是甩不掉的一家人,——瞧我們放屁、流涎、一再丟失假牙和眼鏡的那副德行。若遇上視死如施舍的人或許會用基督教科學(xué)來掩蓋其對我們的厭惡。但如果我們當(dāng)死而未死,他們就會想起他們過去挖馬鈴薯芽眼時體驗過的那種難受勁。
這里要說明一下,澳大利亞被認為是年輕人的天堂。嬰兒從出生第一天起就受到國家陽光雨露般的滋潤。從一開始的數(shù)十元牛奶津貼到免費中、小學(xué)教育和保健,十五、六歲后讀書還能拿每周一百多元的生活津貼。老年人雖然老有所養(yǎng),但那種在退休公寓里頤養(yǎng)天年,自生自滅,連親生骨肉都難得一見的生活,卻不是人人都喜歡的。澳洲人年近四十便難以找到工作,從中也能看出重少輕老的社會價值取向。近期澳國政府決定讓滯澳中國人定居,卻網(wǎng)收一面立例剝奪年逾四十五歲的中國人申請留澳的資格。由此看來,也是事出有因。懷特對重少輕老的社會現(xiàn)象作一番無情的抨擊,合情合理。畢竟他本人寫出這篇短文時也已進入遲暮之年,面對世態(tài)炎涼難免要發(fā)泄一頓。
但對于一個被遺棄的婦人要精打細算地扶養(yǎng)七個兒女,懷特還要譏笑一番,依我之見是太損了點。這使我想起了我的某些同胞文人,只因手下耍得來一支筆桿子,便常常對人惡語相向,也因此常惹些是非。
以上的聯(lián)想只是個引子,現(xiàn)在還是回到懷特。在懷特死后四年的今天,他的同胞大衛(wèi)·馬爾將其生前私人書簡整理出書(名為《懷特書簡》,PatrickWhitesLetter)。對懷特頂禮膜拜的澳人爭先恐后地翻閱這位偉人的書簡后,又一次領(lǐng)教到懷特的那支筆是多么的尖刻。他在字里行間,幾乎把有關(guān)的人物都罵了個遍,損了個夠。下面摘譯其中一二:
〔湯·吉涅利,著名小說家,一九九四年奧斯卡獲獎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的原作者〕那個令人討厭的愛爾蘭種矮子,娶了個叛教的逆種修女,自己也幾乎可以出家了。
〔弗蘭克·哈迪,已故,曾被譽為澳大利亞最優(yōu)秀的小說家,著作包括《澳大利亞大無賴》等〕那個家伙膩味得讓人受不了,僅靠幾個陳詞濫調(diào)裝點門面……我總是把他稱作澳大利亞大呆子。
〔鮑伯·霍克,前任澳大利亞首相〕那個混小子成天叼著雪茄、戴著戒指、炫耀著昂貴的腕表。更糟糕的是,他無時無刻都在表現(xiàn)出他對歷史的無知。
〔?!喫固貎≌f家〕她買吸塵器以前,誰買了她就和誰過不去……她太臭美了
〔羅伯特·休斯,藝術(shù)家兼評論家〕他靠他那幾只蒼白嶙峋的手指,偷偷地模仿別人,畫下了那些令他丟臉的畫。
懷特的筆,甚至不愿放過國際名人。澳大利亞名義上的君主、英國女皇伊利莎白是個“毫無魅力、如手指甲一樣僵而不化的婦人”,而查爾斯親王和戴安娜王妃是一對“猴子加傻笑丫頭”。
大衛(wèi)·馬爾多方收集到懷特的信,在整理成冊交付發(fā)行前,特意和懷特在信件里的謾罵對象進行了聯(lián)絡(luò),他可不想為了一本為他人作嫁的書被告上法庭。他問道:“懷特說過如下關(guān)于您的話,您是否能做出澄清?我是否能加上腳注?您是否允許我發(fā)表原文?”
這等于婉轉(zhuǎn)地提出一個令人非常惱火的請求:您是否允許我誹謗您?
殊不知大多數(shù)當(dāng)事人的反映都極為冷靜,鮮有人表示要拿編者開刀或和已逝者過不去。
湯·吉涅利接到上述請求時,正在洛杉磯享受因其原著被斯皮爾伯格改編成奧斯卡獲獎影片《辛德勒的名單》帶來的殊榮。他在回電中表示,他不介意全文發(fā)表懷特關(guān)于他的愛爾蘭澳大利亞天主教徒背景,以及他的作品的“惡毒至極的語言”。他還熱情地向馬爾提供了一些背景情況。
羅伯特·休斯和懷特曾因為對一位畫家評價不同而交惡。后者在信中把前者罵了個狗血淋頭。但休斯的回答卻是迅速的、肯定的:“我當(dāng)然不反對您發(fā)表懷特的個人意見……尤其是因為后人可能會借此接觸并接受我的觀點。”
也有因懷特吃苦不少并對其人成見較深的人,尤其是和懷特格格不入的政客,馬爾費的口舌要稍多一點。懷特向來對政治及政治家采取不合作態(tài)度,并于一九七五年呼吁“一切正直的澳大利亞人”要毫不留情地抵制約翰·凱爾爵士之流。他又在給友人的信中特別點了謝爾門爵士的大名。馬爾在寄給謝爾門爵士(他當(dāng)時正在耶路撒冷)的電傳中寫道:“發(fā)表這些信件并非是為了說明他們是公正、正確的。人無全人,懷特也有錯誤的時候,而且他在古稀之年脾氣特別壞。但這一切,都不應(yīng)抹煞他的作品的文學(xué)價值和歷史價值。”
最終,懷特對謝爾門爵士的不敬之詞一字不減地出現(xiàn)在專集里。
一個大文豪居然把那么多文化精英達官顯貴罵了個遍,這還不足為奇。更奇的是,《懷特書簡集》出版至今,被罵的人居然沒有采取什么行政手段或法律手段封殺罵他們的書。
文人相輕(包括輕視他人),斗斗氣,罵罵架,古已有之,中外有之。區(qū)別是:在澳大利亞,人們對罵人及被罵習(xí)以為常,承受力似乎高一點,不至于罵聲未絕就吵上法庭。而在中國,罵人最好是背后的,一旦公開,必定會帶來精神上或肉體上的無窮后患,這在文化大革命的腥風(fēng)血雨中達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時至如今,誰要是聽到幾句不入耳的話,便會惶惶不可終日。雖然時今不能再寫大字報反攻,幸法治逐漸健全,可相約法庭上見。其一絲不茍的精神固然可嘉,但畢竟氣度小了一點。
另一方面,國人罵人的方法似乎也要學(xué)得講究一點。揭人隱私,靠往傷疤上撒鹽混碗飯吃,那太低能了。這里再補充一點:懷特從來沒有隱瞞他的近五十年的同性戀史,但他卻從來不談?wù)撍耐詰倩锇?,以免因為自己的坦率而影響伙伴的隱私。他至多只是在信中稱他為生活的支柱和創(chuàng)作的源泉。
一九九四年十月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