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程
在馬克思主義學說經(jīng)歷了一個半世紀多的偉大而艱難的歷程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時候,當今全球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都迫切地需要人們對它進行進一步的深層研究和反思。正當此時,一本七百多頁的研究著作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它就是馬澤民經(jīng)過二十多年潛心鉆研所寫出的新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
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是進一步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史的歷史前提,也是解決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tài)的爭論所依據(jù)的思想史基礎(chǔ)。從本世紀二十年代俄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起源的研究開始,到八十年代中國人對它的研究,確實積累了不少經(jīng)驗,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也存在并遺留了許多方法論上的問題。主要的問題有:第一,把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形成主要地歸結(jié)為“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的轉(zhuǎn)變”和“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zhuǎn)變”(俗稱為“兩大轉(zhuǎn)變論”),而忽視了馬恩當時全部思想活動的復雜的系統(tǒng)整體性,把活生生的思想史變成了教條;第二,過分突出了馬恩當時思想活動的“獨特”意義,因而客觀上把實際存在的馬恩思想同當時德國思想界的互動關(guān)系單向化了,導致把馬克思恩格斯的“創(chuàng)造性”同思想史的實際割裂開來,形成了馬哲史上的“造神”傾向的理論基礎(chǔ);第三,只重視馬恩向當時思想界其他人物的“斗爭”和對其進行的批判,而忽視當時思想界爭論的來龍去脈,忽視當時其他思想家的理論創(chuàng)造和其對思想史的積極意義,因而對馬恩所關(guān)注的理論問題、概念和范疇缺乏歷史主義的解釋,從而對一些問題形成長期的誤解。
針對這些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的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向中國的馬哲史讀者提供了值得重視的理論研究成果。這主要地表現(xiàn)在:
第一,這本專著對馬哲史“前史”的研究范圍作出了有理論意義的明確界定。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它既改變了過去一些研究者把青年黑格爾運動的歷史全部納入馬哲史前史因而劃定太寬的做法,同時也改變了有人只在馬恩當時關(guān)注的問題上打轉(zhuǎn)、而忽略了其廣闊的歷史前提和思想史背景的比較狹窄的研究方法。這本書對歷史材料和馬恩思想活動這兩個方面都做了較為恰當?shù)奶幚?,追求馬恩思想的發(fā)展同當時思想史真實發(fā)展趨向的科學統(tǒng)
第二,眾所周知,馬恩最初的思想成長同青年黑格爾派思想運動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但我國馬哲史界對青年黑格爾運動的研究一直不夠深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馬哲史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生史的深入理解和正確解釋。這本書的一個長處就是它對青年黑格爾派思想運動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因而能對許多問題作出更為合理的、符合當時思想史發(fā)展真實的解釋。如果讀者仔細地閱讀該書的第二和第三章,將會對此有所體會。
第三,作者多年潛心于馬哲史的鉆研,如果用“過細”兩個字來描述作者的研究風格,是比較確切的:他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收集國內(nèi)外各種資料,并對資料進行比較和考證。正是這種辛勤的功夫,成為這本厚達七百多頁的書中許多觀點的堅實基礎(chǔ)。例如,本書第六章用了九十多頁的篇幅專門研究馬克思的《博士論文》,如此詳盡深入的研究尚不多見。在對馬克思《關(guān)于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之三的研究中,馬澤民先生指出,馬克思在批判普魯塔克時,把人的本性區(qū)分為“經(jīng)驗的本性”和“永恒的本性”,而這種永恒的本性卻被人“看作獨立存在于他自身之外并與他自己相對立的經(jīng)驗的神”,這表明馬克思“把神的本質(zhì)歸結(jié)為人的本質(zhì)”早于費爾巴哈兩年,而馬克思的這種觀點又是從哪里來的呢?作者不但指出了馬克思所受到伊壁鳩魯?shù)挠绊懀疫€通過盧克萊修追溯到亞里士多德(見該書第381—384頁)。這種特有的論述,在該書中還可以看到許多。
(《馬克思主義哲學前史》,馬澤民著,重慶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六月版,14.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