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
在我拍過的三部電影(《老店》《紅天鵝》《紅塵》)中,我始終把鏡頭焦點對準小人物。我認為生活在動蕩年代中的小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可以很深刻地反映我們民族的精神品質(zhì)和歷史。這就像長城一樣,下令構(gòu)筑長城的是秦始皇,而建筑長城的是庶民百姓;萬里長城是靠一塊一塊磚石堆砌而成的,小人物就像這一塊一塊的長城磚石,我們民族的歷史之路也正是靠小人物用一塊塊磚石鋪成堅實寬闊的路基,并使之不斷延伸;我們民族的歷史還證明:歷史上幾乎所有的大人物都是從小人物演變而成的,小人物也是哺育大人物的搖籃。
在影片《紅塵》中,我們只是描寫了一條胡同兩個小院三戶人家在不尋常年代中的尋常生活;我們的女主人公是一個被解放了的從良的風塵女子;她的悲劇命運,主要是這條胡同街坊們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對她的偏見而造成的,并不是其他什么原因。
在影片開拍前,我反復(fù)向演員闡明自己的觀點:這部影片的人物經(jīng)歷了十年動亂的歲月,我們把這十年動亂作為大的背景來表現(xiàn),我們的黨和國家對那場浩劫早已作出了正確而科學(xué)的結(jié)論,我們也無意去翻陳年老帳,更不會無病呻吟;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經(jīng)過“文革”后近20年的時間推移,通過對影片《紅塵》的分析,我們對那場浩劫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即十年動亂悲劇的責任,不能只歸結(jié)于我們的國家、政黨和領(lǐng)袖,我們這些生活在那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應(yīng)負的歷史責任,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對那一段歷史負責。我們應(yīng)該深刻地尋找我們這些小人物自身的弱點和過失,以一種自我批判的精神和勇氣,來客觀地對待那一段歷史。拿我自己來說,1966年夏天我10歲,正在北京外祖父家度暑假。外祖父的家在東四六條南板橋胡同,是一個與《紅塵》中的四合院很相像的大四合院,也住了不少人家。那時,胡同里開始破四舊,我們這些半大的孩子先是打貓砸金魚,后跟著大哥大姐們揪壞人。我們院一進門的偏房里住著一個年輕的帶著個小女孩的獨身女人,她平常下班一回家就鉆進那間小偏房里,很少出來,很少和院兒里的街坊們接觸,偶爾進正院接水時也是跟大伙兒笑一笑,就算是聊天兒了,弄得大伙兒都覺得這女人挺神秘的。有一天,不知誰說了一句,這女人一準是個壞女人,于是大伙兒也就都認為她是個壞女人了。一天,有人說今晚要收拾她,要我們盯著點她。我們從上午她上班出門,就在胡同口、大門口和屋頂上布下監(jiān)視哨,像邱少云似地堅守陣地,一直等到她回家,在大哥大姐的帶領(lǐng)下給她剃了陰陽頭,讓她跪在地上承認自己是壞女人……
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忘卻,至今我都對那個年輕獨身女人感到內(nèi)疚和羞愧。盡管當時我們很小,只能算個不懂事的孩子,但我們的行為卻是不可原諒的;對于那段歷史,我們也是有責任的;這也是我想拍《紅塵》的感情基礎(chǔ)和原始動機。我以為民族的悲劇大多是由民族自身的弱點造成的,一個堅強民族中的每一分子在悲劇面前只能責備自己,而不要怨天怨地怨這怨那。重要的是要消除我們民族品質(zhì)中的弱點,弘揚我們民族品質(zhì)中的優(yōu)長,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閃耀光芒。
影片《紅塵》是一個關(guān)于人與人(小人物)之間的世俗偏見和個人恩怨的故事,德子媳婦所遭遇的不幸都是這條胡同里那些俗人們所造成的。嚴格地說,這部戲不是悲劇,而是正??;是對舊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批判,也是對我們民族自身弱點的一種否定,其道德批判的目的在于擺脫舊的羈絆,開創(chuàng)新的未來。
在表現(xiàn)人生命運問題上,我歷來持這樣的觀點:人的命運雖然有必然發(fā)展的走向,但命運的必然走向往往是由一個又一個偶然的因素而構(gòu)成的。也可以這樣說:人生歷程是由許多偶然因素決定的,最終才構(gòu)成必然的命運走向。法國著名導(dǎo)演阿蘭·雷乃(《廣島之戀》《去年在馬里昂巴德》的導(dǎo)演)在今年獲凱撒獎影片《抽煙不抽煙》中也持這種觀點。他的影片出發(fā)點是:“人生常常在關(guān)鍵時刻,因為一句話的不同說法,一時的情緒起落,片刻的猶豫,瞬間的遲疑,都可能朝不同的方向發(fā)展?!?/p>
阿蘭·雷乃和我這種不謀而合的觀點,也正是我們的哲學(xué)導(dǎo)師恩格斯的觀點。在影片《紅塵》中,德子媳婦人生歷程的三次重要轉(zhuǎn)變都是由于偶然因素所造成的:一是她在查戶口時被孫桂珍的情緒所感染,一時情緒波動說出了自己的身世,隨即帶來了世俗偏見的冷眼;二是別人打架她出來勸,不料被反誣游斗,受盡屈辱;三是電視里播放了反映妓女生涯的電影觸動了德子和她心中深重的創(chuàng)傷,導(dǎo)致德子離家出走。
德子出走時,影片的旁白說:“德子媳婦有時想,要是當時不被賣進火坑,不是一不留神把自己個兒的身世抖落出去,那日子一準過得也是平平安安和和滿滿,德子他哪會出走呢?……”我們還可以為德子媳婦列出許多“要不是當初”的悔悟,但是當我們站在德子媳婦悲劇命運的終點向她人生的起點望去,我們便發(fā)現(xiàn)了她的人生悲劇的根源,也就是她人生悲劇的必然走向是舊社會她被賣進妓院淪落為風塵女子,那些胡同里的街坊們也正是由于身上殘留著的舊時代的道德觀而鄙視德子媳婦,使這個本來就飽經(jīng)苦難的弱女子在扭曲的年代中必定會遭到種種不幸……
既然德子媳婦的悲劇根源在于舊社會的不幸風塵生涯和舊時代道德觀念的摧殘,那么影片的主題便是對舊的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觀念的批判,也是對舊時代舊社會的批判。通過德子媳婦的命運我們可以看出,我們民族有一種習以為常的心理定勢:英雄可以有過失,凡人則不能有污點,有了污點,則一輩子也干凈不了。而人生是非常復(fù)雜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過失,如果人與人之間總是對曾經(jīng)有過的過失耿耿于懷,沒有寬胸闊懷和相互理解,那人類的進步和新生則是永遠不可能的。
這是我對《紅塵》思索許久的想法,或許淺顯,或許直白,但它是真實的,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
電影《紅塵》本事
1963年夏天的一個清晨,胡同竄子馬三勝在房頂上哄鴿子,窺視街道主任孫桂珍家的小四合院,看見她家二叔正和她親熱。
三輪車夫德子蹬著人力三輪車拉著媳婦搬進這條胡同的四合院新居。德子媳婦穿一身兒鮮亮的旗袍,漂亮勁兒惹得街坊四鄰直眼饞,高興壞了看熱鬧的小孩們。老老少少爭搶著給德子兩口子介紹新居的風土人情。
馬三勝告訴這戶新街坊:孫桂珍丈夫臨解放被國民黨兵無故槍斃了,孫桂珍與小叔子暗地里過上了夫妻日子。
下雪了,過年了,梁家女兒小三兒在德子家吃年夜飯,還叫他們兩口子爹媽,德子媳婦心花怒放……
1964年秋,四清開始了。孫桂珍以自己家庭的不幸在查戶口時引出德子媳婦向她吐露悲慘的身世。德子埋怨媳婦不該說身世真相,不料被街坊們聽去:原來她是個風塵女子!
孫桂珍女兒結(jié)婚,德子媳婦送去鴛鴦?wù)硖踪R喜,卻被街坊們惡語中傷,她強忍羞辱跑回家中。
1966年夏,動亂了。德子媳婦收藏起心愛的旗袍,梁家被封抄,黑子奶奶因地主婆身分被孫桂珍遣返回鄉(xiāng)。
馬三勝趁動亂戲弄德子媳婦,德子媳婦把滿腹委屈壓在心底。
黑子天天為奶奶被逼走傷心,豈料孫桂珍的兒子尋釁鬧事,倆人撕打起來。德子媳婦前來勸架,反被怒不可遏的黑子和孫桂珍拉出來當眾游斗,受盡屈辱。德子兩口子真是欲哭無淚,欲喊無聲,痛苦萬分。
毛澤東主席逝世,孫桂珍不準德子媳婦輪班守靈,她只好在夜深人靜時跪在主席遺像前,哭訴自己的委屈和不幸……
1978年,春暖花開,秋爽果香。黑子奶奶從鄉(xiāng)下回來了,德子媳婦問孫桂珍自己的事怎么辦,不料遭到挖苦譏諷。
電視上播放日本電影《望鄉(xiāng)》,德子惱火地關(guān)掉電視,摔門而去。德子媳婦禁不住又打開電視,與她經(jīng)歷相似的日本妓女的不幸生涯展現(xiàn)在她眼前,深深觸動了她那悲苦的心靈,她的熱淚潸然而下。
德子從馬三勝家醉酒回來,看見媳婦還在看電視,不由怒火沖天,把憋在胸中幾十年的郁悶和悲憤都發(fā)泄出來。他責罵媳婦連個孩子都不會生,就像電視里的臭窯姐一樣,這輩子都是讓她給毀了。
德子走了,德子媳婦呆呆地望著他遠去的背影……
德子媳婦在后院兒見到小三兒,想跟她說話,卻遇到小三兒鄙視的目光。德子媳婦望著小三兒離去的身影,心中一陣茫然,空空蕩蕩。
德子媳婦料理完該做的所有事情,搗碎安眠藥片,融化為一碗藥水;當她端碗欲喝時,窗外傳來天真爛漫的童謠:“小皮球,香蕉梨,馬莉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她坐在窗口,聽著這充滿生命力的童謠,迷茫的雙眼透出一絲淡淡的微笑。
又下雪了,德子回家搬走媳婦的梳妝臺。雪地上,遺落下那對兒留著德子兩口子溫馨氣息的小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