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當年辦雜志的看家本領之一,是善于同讀者交朋友。吾輩其生也晚,當年的盛況是見不到了,但是讀讀鄒韜奮先生親自執(zhí)筆的“生活信箱”,聽聽前輩講當年的故事,猶可得其仿佛。這種態(tài)度,這種精神,以及因而產(chǎn)生的作用,今天還很需要——但實際上還很少。
五六十年代編雜志,用不到這些辦法,因為那時編輯是代表“組織”的,是負責教育群眾的。到了“文革”,是為極點。八、九十年代編雜志,當年“為人師”的辦法并未全失效,卻又加一新法:把讀者當上帝。中國人從來善騙神明,愛哄上帝。只要上帝開心,肯化幾元錢買本刊物或書,讓它繼續(xù)問世,大家就都高興。顧客既是不時上當?shù)闹磷鸬纳系?,又是愿意受教的無知的阿斗,是為上策。
辦《讀書》時,我輩的老師之一,是陳翰伯先生。先生不幸謝世,但辦《讀書》時的種種主張,言猶在耳。他的一個主張便是要把讀者當作朋友。設欄、約稿、為文、編集,事事都把讀者當作平等的知心朋友看待。既不要居高臨下,又不是心存欺哄。想起陳先生的教言,編了個《說<讀書>》欄,居然頗為熱鬧。前輩風范,偶得皮毛,亦有效益,快何如之!
《讀書》的作者與讀者之間,往往并無界限。請讀者說話,也就找到了一些相當高明的作者?!墩f<讀書>》還得辦下去,朋友也想交得更多,更貼心。希望讀者再予支持,更多來稿。
編輯室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