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居恭
《讀書》一九九四年第八期,封面上印有《何以尋求大智慧》的標題,筆者誤認為是談佛學的文章,因為大智慧即是“般若”。及至翻開本文,才知是談股市問題。不過股市的學問和佛學結構,倒可以比擬一下。
大智慧何處去尋?筆者認為可從現(xiàn)實的股市經(jīng)濟內在規(guī)律中去尋找。我們領略華嚴宗哲學,則它的平面世界一下子展現(xiàn)為立體結構。在這個立體結構中,一般物質世界構成底層,物質世界上面是生命領域,在生命的層面上又可建立心理世界,在心理世界上面又可以建立精神領域。那么在底層世界里,所夢想不到的事實,就會在最上層世界里顯現(xiàn)出來。佛學的三十三層天,至少有三十三不同層次。我們憑感性知識不能夠認識這些不同層次,所以一定要訴諸理性。
以此比擬,股票市場不能按平面結構去理解,而是有不同層次的立體結構。最底層是股份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股份公司中無論是法人資本或個人資本,都轉化為社會資本,這是新的公有制形式。在最底層次面上,主要是國家的政策規(guī)定性和引導。這是根本層次,即最基本的物質形式。沒有此最基本的物質形式,或此物質形式不完美,尋求大智慧同樣是一句空話。實際此物質形式本身就是大智慧。
其次,我們認識股市要訴諸理性。股市內涵顯現(xiàn)在技術面上,如華嚴宗多次引喻的大海水顯現(xiàn)為眾漚。萬差諸法,必藉性體起用,事攬理成,理由事顯,股市內在經(jīng)濟規(guī)律是理,是大海水;顯現(xiàn)為技術層面是事,是眾漚。技術層面,也非一個層次。如股民賣出或買進的心理狀態(tài)(心理層次)直接影響到支撐與壓力的互變關系及市場實際交易上的供給與需求,以至于導致價格的變動(日K線)。此種交互影響復雜而難以捉摸,如果以移動平均線即以平滑的概念預測未來走勢,那么日K線與移動平均線是兩個不同的層次。乖離率也是平滑概念,和移動平均線為同一層次。又如黃金分割,是裴波那契數(shù)的特例,前者是后者的包含,兩者又有淺層次和深層次的區(qū)分。
以上略例,說明基本面和技術面。而消息面、心理面、人氣面等諸多因素架構股市立體結構。
股票是商品,而且是特殊商品,其價格規(guī)律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即股票既有投資性,也有投機性。如果沒有投機性投資人,新企業(yè)無法誕生,舊有的企業(yè)也無法在激烈的競爭潮流下逐以茁壯。如果沒有正常的投資人,公司沒有新資金的加入,遑論發(fā)展及擴大。這又是兩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