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林
一位著名的藥學專家曾經(jīng)這樣告誡人們:任何一種藥物,都是一種選擇性的毒物。
近年來,因用藥不當而導致的藥源性疾病,引起了醫(yī)藥衛(wèi)生界的注意。據(jù)統(tǒng)計,醫(yī)院中的藥源性疾病已占到常見病的8%,近年來肝臟疾患約有1/5為藥物引起。文獻中已出現(xiàn)了“呋哺哩啶肺”、“非那西汀腎”、“阿司匹林胃”、“四環(huán)素牙”等一系列藥源性疾病的病名。這些事實提醒人們,要正確對待、合理使用藥物。為此筆者提出下面八條建議,供讀者參考。
積極采用非藥物療法: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能不用藥物治好的病,便盡可能不要用藥,提倡使用氣功、針灸、推拿、理療、食療等非藥物療法。我國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指出:“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用藥爾”。
中西藥物的選擇:需要使用藥物時可先考慮用中藥,這是因為中藥多屬于天然藥物,其毒副作用一般來說比西藥(化學合成藥)要小得多。當然也要根據(jù)病情,西藥確有特效的,也可以先用西藥。只有在中西藥聯(lián)合應用確能增強療效時,才可考慮同時應用中西藥物。
用藥方式的選擇:為了避免和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治療用藥要遵循這樣的原則——能用外用藥解決的疾病不必用內(nèi)服藥;能用內(nèi)服藥解決的,不必去用注射劑。
用藥的品種宜單純:一般來說,用藥的種類越多,藥物反應的發(fā)生率便越高。有資料表明,用1~5種藥物時,藥物反應的發(fā)生率為18.6%,同時服用6種或更多的藥物時,藥物反應的發(fā)生率可上升到81.4%。為此,治療疾病用一種藥能解決的,不要用兩種;用兩種藥可以解決的,不必用三種。
注意用藥劑量:所有藥物的毒性反應均與劑量有關。有人為使疾病早日康復而超劑量服藥,這是十分危險的。對于老年人和慢性病人來說,用藥劑量尤其要注意,以防藥物在體內(nèi)蓄積中毒。一般60~80歲的老人用藥可用成人量的3/4,80歲以上的老人可用成人量的1/2(急癥、搶救、重癥感染等情況例外)。
注意用藥的間隔和療程,避免長期用藥:在臨床用藥上有較大一部分藥物的毒性反應是長期或反復使用某種藥物引起的,如許多作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藥物長期服用會產(chǎn)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毒性反應;強心甙類長期服用可導致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長期服用人參,每日在3克以上可引起“人參濫用綜合征”。因此用藥療程要適當,用藥時間不宜太長。
注意藥物配合,減少毒、副反應:中醫(yī)治療某些疾病常采取“攻補兼施,扶正祛邪”的方法,達到去邪而不傷正氣之目的。使用化學合成藥時,為了減少毒、副作用,應注意藥物的配伍,尚可同時服些中藥滋補品。有報道說,大約有30%的癌癥病人放療、化療后白細胞嚴重減少,但如同時給病人服中藥“還精煎”,情況則完全不同。
不必百目崇拜“新藥”、“洋藥”:新藥特點在于“新”。新藥一般在某一方面有獨特的療效,但是由于它上市的時間短,人們對它的了解可能就不像老藥那樣全面,它的缺點、毒副反應,尤其是遠期的毒副反應,一時還沒有被人們所認識。經(jīng)驗證明,為數(shù)不少的新藥由于經(jīng)不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而最終被淘汰。對于進口藥物的使用,也應持慎重的態(tài)度,前一時期就有人因使用國外進口的血液制品而染上了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