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宇
在人們的印象中,好象皮膚病都是經過傳染的途徑而得的,其實不然。皮膚病的發(fā)生與人體有著密切的關系,皮膚病并不只是局限于皮膚表面的毛病,多是屬于整個機體對于內外刺激因素的一種反應。營養(yǎng)缺乏也能發(fā)生皮膚病,飲食中脂肪過少,可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若維生素A、維生素E缺乏,即可發(fā)生皮膚干燥、粗糙、鱗屑增多、毛發(fā)干枯脫落,久之患者皮下脂肪萎縮,如果機體蛋白質分解過多,還可使皮膚血管中尿酸含量升高,形成難愈的皮膚潰瘍。
當人體患某種皮膚病時,有些食物能起治療或輔助治療作用,但有些食物必須限制、慎用或禁食,中醫(yī)“忌口”的說法是符合科學性的。例如,化膿性皮膚病患者就應該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取量。糖尿病患者因胰島功能失調發(fā)生代謝障礙,血中和皮膚內含糖量高,易致皮膚感染,故必須控制含糖食物的攝取。有的人因為吃了魚、蝦、螃蟹、海鮮或楊梅、草莓、蘑菇、地衣等食物,以及合有香精、色素的酒類、飲料而發(fā)生蕁麻疹、丘疹、風團、血管神經性水腫、皮膚瘙癢等癥,尤其是過敏型體質的人更容易發(fā)生,這就要杜絕致敏食物入口,單純靠局部用藥治療是無濟于事的。食物刺激因素對皮膚病的治療過程也會發(fā)生影響。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神經性皮炎和皮膚瘙癢癥患者,只要進食帶有刺激性食物或加有香精、香料、色素的食品,甚至食物熱燙都有可能加重病情,對此有必要暫時禁食煙、酒、濃茶、濃咖啡及過成、過甜、過辣的菜,以減少誘發(fā)因素,并宜多飲開水。顏面部鼻子外圍“危險三角區(qū)”生有疔瘡、癤腫的人,飲食中若不忌公雞、鯉魚、蟹黃、鵝肉等發(fā)物,很快就能導致癥狀惡化,如果不采取緊急治療措施,甚至會有生命危險,不可不慎。
不論是感染性,還是非感染性的皮膚病,病期內都應慎用海味、臘肉、臘腸、火腿、咸魚、螃盥、魚蝦、辣椒、川椒、五香、咖喱、蠶豆、豌豆、香菜、河蚌、螺絲頭以及高蛋白葷食,病情嚴重者則最好禁用上述食品,以利治療和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