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研究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叫幾何學,簡稱“幾何”。這個名字是我國明朝科學家徐光啟翻譯的。
明朝萬歷28年(公元1600年)考中舉人的徐光啟在路過南京時,結識了來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耶穌會駐中國的領袖利瑪竇。5年后,利瑪竇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一座天主堂,他邀請正在翰林院供職的徐光啟去交談。一天,徐光啟正式向利瑪竇提出學習數(shù)學的要求。利瑪竇欣然答應。從此,徐光啟上午在翰林院辦公,下午就到天主堂向利瑪竇學數(shù)學。利瑪竇用古希臘數(shù)學家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作為教科書。徐光啟就一邊學習,一邊翻譯。一次,利瑪竇指著圖上兩條平行直線問徐光啟:“你看,這兩條直線是同一走向的,你給它譯個什么中國名字呢?”徐光啟想了想說:“就叫‘平行線吧!”利瑪竇說:“好!你再看這三個角,一個角兩邊垂直,一個角大而廣,一個角小而狹,譯什么名字呢?”徐光啟凝思了一會說:“‘直角、‘純角和‘銳角?!崩敻]頻頻點頭。這樣,《幾何學》上的許多名詞術語,如“平面”、“直徑”、“外切”、“三角形”、“對角線”……等等,都由徐光啟譯定下來。最后,他把這門學科翻譯為“幾何”。
(摘自《科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