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元凱
在《七發(fā)》里,漢代著名的辭賦家枚乘講了一個故事,說吳客為楚太子診病,認為無須借用藥石針刺灸療,“可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這位說客起先極陳種種聲色之美,盡管口若懸河,滔滔雄辯,可是病人不為所動;及至最后,三言兩語提出圣人辯士的“要言妙道”,頓使太子“據(jù)幾而起”,“然汗出,霍然病已”??磥碓挷辉诙?,要在會心;拈出鞭辟入里的話語叫人大徹大悟,方稱行家。故事里的這位人物,無疑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心理醫(yī)生,他的經驗證實了“對癥下藥”的道理,也透露出人們在認識、把握事理方面,傾向于以少總多、以簡馭繁的心理習慣。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子就說過:“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二十二章);唐宋以降,中國化了的佛教——禪宗也提倡“單刀直入”,主張“何須一車兵器,寸鐵便可殺人”。同樣,探尋說詩的要言妙道,也成了傳統(tǒng)詩論家孜孜以求的目標。其結果之一是,出現(xiàn)了以詩來作批評的論詩詩,風氣之盛,甚至還衍伸成為一個源遠流長的批評傳統(tǒng)。
如果推究論詩詩的淵源所自,我們發(fā)現(xiàn):古人在談及藝事時,時常會情不自禁地使表達方式“美文”化。例如,賦是兩漢魏晉時期最風靡的美文學,陸機的《文賦》便用賦體來論文,而在陸機之前,后漢的崔瑗、蔡邕在其品評書法的《草書勢》、《篆勢》、《隸勢》中,早已把“炫辭作”的賦法引進了本來“不入華侈之區(qū)”的頌贊之中,多方鋪陳,比喻層出,使之成為介乎二者之間的變體。六朝時駢文是典型的美文學,而劉勰體大思精的煌煌巨著《文心雕龍》正是用駢文寫成的。詩堪稱是美文之最,九九歸源,以詩來作批評乃是順理成章的事。六朝時有些品評藝文的篇什已近乎是詩,例如鮑照的《飛白書勢》:“鳥企龍躍,珠解泉分。輕如游霧,重似崩云。絕鋒劍摧,驚勢箭飛。差池燕起,振迅鴻歸。臨危制節(jié),中險騰機。圭角星芒,明麗爛逸。絲縈發(fā)垂,平理端密……”其用語已達到了高度的詩化。到了唐代,詩歌領導了當時的文學潮流,論詩詩也恰在此時正式問世,正可見其由來有自,并非是偶然的。而論詩詩作為一種批評樣式能為人們所承認和接受,則是因為古人早就認識到詩歌創(chuàng)作是一種復雜的精神活動,杜甫說:“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陸游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中人尚且不易明言,何況局外之人。為避免“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寧簡勿繁不失是個聰明的辦法。古人說詩所以多用妙言雋語,點到即止,原因即在于此。然則論詩詩的盛行,和這種批評風氣也是不謀而合的了。
論詩詩是詩人自己的發(fā)明。其創(chuàng)辟之功,當歸之于唐代的幾位詩人:杜甫首開風氣,他的《戲為六絕句》和《解悶》中的若干篇,開創(chuàng)了以絕句體組合論詩的形式;中唐的韓愈、白居易等,又將前人偶爾涉筆的古體論詩詩推波助瀾、拓出新境;晚唐的司空圖,則用體兼銘贊的四言詩的形式,寫下了批評史上的名作——《二十四詩品》。后起者代不乏人,莫不遵此規(guī)式,鮮有出轍。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歷代寫論詩詩的大有人在,但寫得最好的幾乎非優(yōu)秀的詩人莫屬。論詩詩正是作為詩人說詩的精義所在,而在批評史上占有了不容輕忽的一席之地。
詩人說詩,決定了論詩詩內容上的特點。大量的論詩詩可視作是詩人的創(chuàng)作自白,舉凡師承淵源、甘苦得失、追求了悟等等,均可包羅其中。元好問《感興四首》之一云:“詩家關捩知多少,一鑰拈來便有余?!痹娙四槌龅募仁亲哉J為最緊要的“關捩”,它也就給我們提供了打開詩人藝術庫藏的鎖鑰。詩人所披露的藝術追求和經驗,有助于人們更清楚地辨認其創(chuàng)作個性的面影。例如李白《古風》第三十五首云:“一曲斐然子,雕蟲喪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費精神?!驳蜜匈|,一揮成風斤。”詩中所說的自由抒寫、追求天真的主張,也正是李白主要的創(chuàng)作特征。而杜甫則聲稱“法自儒家有,心從弱歲?!?,屢言“晚節(jié)漸于詩律細”、“尋句新知律”、“遣辭必中律”等,這種對人為功力的追求顯然和李白大異其趣。宋詩的先驅歐陽修、梅堯臣,曾認定唐詩的變態(tài)可以成為宋詩的發(fā)軔處,因而奉韓愈、孟郊為圭泉。梅堯臣《讀蟠桃詩寄子美永叔》云:“韓孟于文詞,兩雄力相當。……天之產奇怪,希世不可常,寂寥二百年,至寶埋無光。郊死不為島,圣俞發(fā)其藏?!滴矣陧n徒,足未及其墻;而子得孟骨,英靈空北邙?!痹娭蓄H有“此秘未,舍予其誰”的氣概。他們對這種取經所帶來的得失也并不諱言,其所得在于學來了“直辭鬼膽懼,微文奸魄悲”(梅《寄滁州歐陽永叔》詩)的長處,其所失在于沿襲了“苦辭未圓熟,刺口劇菱芡”(梅《依韻和晏相公》詩)的短處。對歐、梅所推崇的韓、孟,蘇軾卻不無保留。他在《讀孟郊詩二首》中說:“要當斗僧清,未足當韓豪”,實際上他對“韓豪”也不無微言,《送參寥師》云:“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憂愁不平氣,一窩筆所騁。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頹然寄淡泊,誰與發(fā)豪猛?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閱世走人間,觀身臥云嶺。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詩法不相妨,此語更當清。”參之以他在《評韓柳詩》中所說的,韓詩“豪放奇險”有余而“外枯中膏,似淡實美”的至味不足,可見蘇軾主張“豪猛”與“淡泊”相濟,表現(xiàn)出注重內省智慧的傾向。蘇拭的詩在縱放的方面和李白、韓愈相近,恰恰是這種對內省智慧的追求,是蘇之所長而為李、韓諸人所不及,由此構成了蘇詩的一大特色。此外,詩人們有在論詩詩里闡述自己藝術抱負的(如黃庭堅《贈高子勉四首》、楊萬里《跋徐恭仲省于近詩》),有剖析自己創(chuàng)作歷程的(如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示子》),有記錄創(chuàng)作中一得之見的(如戴復古《論詩十絕》),側重點雖有不同,但在密切聯(lián)系創(chuàng)作實際方面則無不同。這些詩人們的夫子自道,無疑是研究作家的彌足珍貴的材料。
論詩詩的內容不限于詩人自身,它們往往還勾勒出不同創(chuàng)作思想的磨礪和交鋒,讓我們得以窺見某個時期的文藝風氣。例如韓愈的《調張籍》一詩,在表述了自己的藝術理想之后,還以玩笑的方式道出了和這位詩友在創(chuàng)作上的分野:“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乞君飛霞,與我高頡頏。”在韓愈看來,張籍的詩著眼于社會萬象的點滴剖析,未免過于著實,詩歌需要飛騰,因此他寧可選擇另一條路,即把牢騷憤激的苦悶情緒升華為驚世駭俗的藝術形象,用以點醒冥頑,拯物濟世。這其實也正是韓孟詩派與元白詩派的分野所在:后者力求使詩“世俗化”,而前者則以“反世俗化”來分庭抗禮,正負相反的兩極都是同一時代風氣使然。當時的詩人對民間“新聲”也持不同態(tài)度,白居易在《楊柳枝詞》中說:“《六幺》《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古歌舊曲君休聽,聽取新翻《楊柳枝》?!眲⒂礤a也說:“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彼麄儗γ耖g新興的流行歌曲是持肯定贊賞態(tài)度的;而孟郊則崇古而鄙新,他說:“古耳有未通,新詞有潛韶。甘為酒伶擯,坐恥歌女嬌”(《晚雪吟》);又說:“自悲風雅老,恐被巴竹嗔”(《自惜》)。由此正可見當時俗文學對詩壇的巨大沖擊,而詩人面對沖擊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都直接影響了其創(chuàng)作風貌。又如清代乾、嘉時期的詩人張問陶在《論詩十二絕句》中說:“胸中成見盡消除,一氣如云自卷舒。寫出此身真閱歷,強于古人書”(其三),又說:“模宋規(guī)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須爭”(其十)、“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盡人情”(其十二),這又是對當時風行的“學問詩”及充斥門戶之見的擬古主義的有力針砭,和袁枚《續(xù)詩品》中說的“竟似古人,何處著我”(《著我》)、“偏則成魔,分唐界宋”(《成偏》)如出一轍,由此可悟隨園一派詩人力主“才情”說所出現(xiàn)的背景。
從批評史的角度看,一些堪稱最優(yōu)秀的論詩詩,總是在揭橥詩人論詩宗旨的同時,還提供了某種新眼光或新方法。詩歌創(chuàng)作本是一個不斷追求又不斷實現(xiàn)的過程,詩人置身其間,熟諳中真味,參透變化消息,也就比較容易擺脫陳見的束縛,而提出發(fā)人深省的新話題,重新發(fā)現(xiàn)已然,并敏銳地預見未然。批評的進步就在于給既有的事實加上新的精神因素,由此在認識層次上不斷地躍進,這樣的批評自能開拓出新的創(chuàng)作風氣和批評風氣。在這方面,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和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典型的例子。杜甫的《戲為六絕句》之所以成為論詩詩的開山祖,其意義并不單純在于它對庾信、四杰等作家的具體品藻。后世屬于品題性質的詩章可謂多矣,而杜甫這組詩獨能脫穎而出,其原因蓋在杜甫表述出一種健全的歷史眼光。庾信和四杰作為代表六朝文學作風的晚近的名家,在很長一個時期里一直成為被批判的鵠的。杜甫則通過為庾信、四杰翻案,實現(xiàn)對六朝文學的“正名”,從而宣告了自隋及初唐以來,詩壇上以掃蕩齊梁余風為目的的反形式主義斗爭的結束,預告了一個在文學上博通求變的全新時期的到來。他在組詩第六首中所說的“遞相祖述復先誰”,意同另一首《偶題》所云:“前輩飛騰入,余波綺麗為;后賢兼舊列,歷代各清規(guī)”,一代自有一代的風流,即齊梁詩亦有其存在的價值,不可一筆抹殺。杜甫因具備這等眼光而成為“集古今之大成”的詩人,他不僅解放了長期受貶抑的庾信和四杰,而且也解放了文藝思想,從而鼓舞了中晚唐的詩人“轉益多師”,不拘一格地作出新的創(chuàng)造。因此,說《戲為六絕句》發(fā)出了唐詩大變的信號,不為過分。唐詩的殿軍李商隱所以能把學六朝和學杜統(tǒng)一起來,正透露了其中消息。
同樣,把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僅視作是體貌風格的描述性文字,而低估了它在批評方法上的更新和進步,也未免失之眉睫。《二十四詩品》既不象漢儒說詩那樣,把詩只看作是某種包裹起來的抽象觀念,以為批評的任務只在于把這些觀念演繹出來;也不同于唐人言中大量討論聲韻對仗的篇什,把批評限于具體技巧的探討;而是注重把握作品的總體風格。而這種對風格的認識又遠勝劉勰一籌。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還是偏重于從文體、文詞的角度來辨析不同風格的,可以稱為“文體風格”和“文字風格”;而司空圖則把風格視作是一種由意象、意境等諸因素匯聚而成的綜合體,每種風格都有其獨具的韻味,《二十四詩品》就是以再現(xiàn)韻味的方式來說明不同的風格特色的。這種不停留在表面的文字風貌,而能深入到作品和讀者的關系中去,從作品在讀者身上所激起的美感體驗(韻味)來把握詩歌特征的方法,在批評層次上顯然是大大深入了一步。相比之下,以前的方法就大為遜色了??梢哉f,經司空圖的開創(chuàng),風格的鑒賞批評從此在說詩界蔚為大宗,它引導人們更逼近了詩美的核心。司空圖在批評史上的業(yè)績之一在于此,《二十四詩品》對后世產生了那么大的影響,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論詩詩中還有一些機鋒橫出的篇什,常給人以深長的啟示。它們是作者們靈心獨運反思的結果,也向后世有志于探索詩歌奧秘的智者們,提出了一些深刻的命題。例如,“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痹脝柕倪@首詩,對“文如其人”的流行見解提出了大膽的質疑。這句古老的話究竟在什么范圍內,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正確的?在詩歌批評的領域內,如何有分寸地把握詩品與人品的關系,才不致被濫用而導致謬誤?又如張問陶《論詩十二絕句》其六云:“想到空靈筆有神,每從游戲得天真。笑他正色談風雅,戎服朝冠對美人?!痹娎锾岢隽恕坝螒颉焙汀帮L雅”的一對矛盾,實際上也就是文學的嚴肅性和娛樂性、趣味性之間的矛盾,詩人用“戎服朝冠對美人”這樣機智的取譬,揭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一塊瘡疤,令人解頤也催人反省。近代的啟蒙思想家兼詩人龔自珍,在《歌筵有乞書扇者》詩中寫道:“天教偽體領風花,一代人材有歲差。我論文章恕中晚,略工感慨是名家?!边@里所說的“人材歲差”現(xiàn)象,在文學史上屢見不鮮;某個時期人才輩出,風起云涌;另一個時期卻精神饑荒,萬馬齊喑,僅僅用治世衰世亂世的社會政治變遷,是難以圓滿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那么,其中蘊含的歷史規(guī)律究竟何在?所有這些,雖然只是一些閃光的片斷,距離問題的解決尚遠,但在人類的文明史上,某些問題的提出本身便是重要的發(fā)現(xiàn),其意義并不亞于一些業(yè)已成熟的理論。在談藝方面也是如此。人類的思索是條長河,抓住這些波光粼粼的瞬間,深入追蹤下去,也許會有助于我們達到那洞察藝術底蘊的彼岸。
“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論詩家的狡獪道破了事實的真相:論詩詩之所以誘人,正因為其中有金針在。如果它不是或多或少地泄露了詩人和詩的“天機”,它也就不能成其為要言妙道??磥?,大凡成功的論詩詩,總要有所發(fā)現(xiàn)和發(fā)明,尤其是在一個文學轉變的時期,更要敏銳地把握住創(chuàng)作或批評風會歸趨演進的信息,開拓出新的眼光,指示出新的方向。高明的作者要么是得風氣在先者,要么自己便是首開風氣者。這樣的批評,寓妙道于要言之中,不但在當時能發(fā)皇世人的耳目,而且在百代之下猶不失新鮮的啟示力量。批評家誰不愿意以“詩中疏鑿手”自任,留下真正的傳世之作呢?僅此而言,古人的論詩詩對今天也是不無教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