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緯
去年六月,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八十一歲的美國醫(yī)學博士林納士·鮑林,應邀來我國參加第一屆國際營養(yǎng)會議,并擔任會議的名譽主席。他向到會者每人贈送了一本他與英國著名腫瘤外科醫(yī)生埃溫·凱梅隆合著的《癌和維生素C》。這本由美國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書中,提出了探索治癌途徑的一個帶戰(zhàn)略性的問題。
本書不只限于闡述維生素C對癌癥治療的作用,它對癌癥的性質(zhì)、原因和治療方法,都作了全面的分析和介紹。作者強調(diào)維生素C的治療作用就是立足于這種分析的基礎上的。特別值得推薦的是本書的第二部分。它對目前醫(yī)學上針對腫瘤患者所采用的手術(shù)切除、放射療法、化學等療法的療效作了扼要的概括和客觀的分析,認為這些常規(guī)傳統(tǒng)療法對整個癌癥病人的有效率不過三分之一,而化療僅對百分之五的癌癥病人適用。臨床上對某些病例頑固地用放療和化療,往往得不償失,“很可能在沒有殺死癌細胞之前先殺死病人”。這些治療還有嚴重的副作用,特別是可能使免疫系統(tǒng)衰竭,造成癌癥進一步復發(fā)的直接原因。
凱梅隆和鮑林博士開始考慮到,人類的整個抗癌戰(zhàn)略是否應當修改。他們充分注意到絕大多數(shù)的癌癥病人都是死于癌細胞的轉(zhuǎn)移這一事實,所以兩位學者強調(diào)指出:“這幾年我們確實處在一種戰(zhàn)略改變的勸告中,這迫使我們提出在癌癥治療研究中更有希望獲得成功的戰(zhàn)略。改變的戰(zhàn)略是集中于癌細胞的另一個主要特點:浸潤性。浸潤性是指癌細胞具有通過組織進行腐蝕的能力,方式有通過表面浸潤和進入淋巴與血液循環(huán)建立轉(zhuǎn)移灶。這種轉(zhuǎn)移肯定是危險的,阻止浸潤意味著將排除這些危險。浸潤是惡性細胞唯有的一個特性,所以也為治療提供了一個特別的目標。”
作者指出,人體本身也具有抵抗癌細胞的一定能力,例如遍布全身各個組織的細胞間質(zhì),是由高粘性的膠體和纖維組成,它們是癌細胞浸潤的一道屏障??墒前┘毎哂懈g細胞間質(zhì)的能力,它們能分泌一種透明質(zhì)酸酶,專門溶解高粘性的膠體,還有許多癌細胞能釋放膠原纖維,專門溶解間質(zhì)中的膠原纖維,這樣就使癌細胞具有浸潤的能力。
于是凱梅隆和鮑林的興趣集中在一種人體自然的反饋機制。這種反饋機制依靠一種人體自生的透明酯酸酶的抑制物PHI,它存在于健康者的血清中。如果我們在每一個癌癥病人中能把PHI提高到最高水平,那么在癌癥治療中就將收到非常重要的效果。所以凱梅隆和鮑林博士提出用大劑量維生素C治療癌癥病人,理由是維生素C是合成PHI的主要原料。同時維生素C還能促進纖維組織生長,這樣就起到了加固細胞間質(zhì)的作用,從而能有助于防止癌細胞的浸潤。
當然防止癌細胞的浸潤是多方面的,不僅僅限于溶解細胞間質(zhì)這一點。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成功地做到這一點,就會把增殖非常迅速的腫瘤細胞擠壓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內(nèi)。這樣,不斷要擴大的腫瘤細胞就有可能限制在狹小的區(qū)域中被扼死,也可能使它們得不到營養(yǎng)而餓死,再加上身體免疫機能的作用,癌細胞就有可能被徹底消滅,即使有殘存的癌細胞,也因為它失去了浸潤性而變得無害了。
用維生素C治療腫瘤,在臨床上的效果雖然尚未肯定,其防止腫瘤浸潤的治療也還處于試驗階段,但卻標志著國外醫(yī)學家在腫瘤治療中正在探索新的途徑。
(Ewan Cameron andLinusPauling:CancerandVitaminC.1979.$9.95.The LinusPaulingInstituteofScienceandMedi-cine,Califor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