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婉琴等
春風催綠的艷陽三月,嘉陵江畔一派宜人景色,菜花黃,豆花鮮,梅花紅,山茶艷……然而,更吸引記者的卻是那山城的“四朵新花”。她們是重慶市出席四川省青年勤奮自學經驗交流會,載譽歸來的四位女青年。
稱她們?yōu)樾禄?,自有其獨到的可貴之處。在全國自學成才青年的行列中,她們可算是知識起點低的人,兩名初中生,兩名才僅有小學文化程度。她們既沒考上大學或研究生,也不是著書立說的作家、學者,而是十幾年如一日地潛心鉆研本行業(yè)的知識技藝,成為公認的“技術一把手”,即便是??频漠厴I(yè)生也對她們起敬幾分。
稱她們?yōu)樾禄?,還有其異香的特色。她們絲毫不鄙棄理發(fā)、裁剪、制鞋、做飯的平凡工作崗位。正是在這些小舞臺上,干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第一等工作”。她們鉆研著美化人民生活的“微妙學問”。
青年自學成才的鮮花,正在祖國各地爛漫開放。山城這四朵新花,就是這爭香斗妍中的一叢,但卻是具有獨特風韻的一叢。
讓發(fā)型體現時代的風貌
——發(fā)師黃碧華
幸去重慶出差,想打聽哪家理發(fā)店技術最好,熟悉山城的人會脫口而出地告訴您,“到會仙橋找黃毛師傅”。“黃毛”,已不是黃碧華同志的綽號,而是人們對這位年輕女理發(fā)師的愛慕尊稱。碧華初學理發(fā)時,要站在小板凳上,才能摸到顧客的腦殼。盡管人小,學習卻很有心計。聽師傅講:“理發(fā)全靠眼好和手腳靈快?!彼悴环潘蛇@生命的最好時光苦練基本功,在自己總結的“干理發(fā)這一行,要站得、累得、餓得、綿得”的奮斗中一天天成長。經過兩三年的努力,她可以只憑一把剪刀和梳子,理出整齊、勻稱漂亮的圓頭來,使熟練的技術里手都贊嘆不已。
生活,是學習的課堂;顧客,是出題的老師。60歲的老太太上門來要她吹兩個適合年齡的波浪;山區(qū)的農婦進城找她燙個耐久的發(fā)型;躺在床上的癱瘓姑娘,也要請她給做上幾朵發(fā)花……碧華呀,這來自四面八方的心愿你都能滿足嗎?多少次,她在思索“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俗話。這個“修行”不正是勤奮自學有所創(chuàng)新的路嗎!悟明了這個道理,她在自學的道路上步伐邁得更快了,并總結出“細心觀察,研究顧客心理,研究發(fā)型藝術和操作的科學性”的三步學習法。
讀書,是學習的一個方面,而“讀書”的方法,卻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她搜集中外各種畫報上的人頭像,一個個地琢磨;看電影、戲劇時,仔細端詳演員們的發(fā)型;顧客一進店門,便注意觀察其臉型、膚色和言行舉止;外出開會或出差更是必去當地理發(fā)店看發(fā)型照片和名師的操作。這些,對碧華來說,也可以說是一種“讀書”吧!見多了識就廣,久而久之,不僅練出了好眼力,而且提高了審美力。
要使顧客滿意,光靠掌握發(fā)式多還不夠,還必須“按人選樣”,這就得學習和研究顧客心理。她認真總結十幾年工作中顧客滿意和不滿意的經驗教訓;總結各種職業(yè)、不同年齡的人對發(fā)式的好惡;總結人的發(fā)型、臉型、膚色、發(fā)質同選用發(fā)式的規(guī)律。社員們進城來燙發(fā),碧華就想:農村人進趟城很不容易,光車費就得花好幾塊,燙個發(fā)又是兩三塊錢。于是她為她們燙的花就特別結實,可以保持5個月左右。盡管當時看起來有點板,但回去洗幾次便越來越自然好看。國外的朋友登門,她又根據異國的習慣和方式,選用其喜愛的發(fā)式。一位美籍華僑女作家回渝探親,親友專門介紹她來找碧華。碧華只為她做了幾個提神的發(fā)花,豈知她卻留下了“初次回國,非常滿意”的評價。正是這來自四面八方的鼓勵和鞭策,使碧華更感到這平凡工作連接萬人心的不平凡意義。
為學習掌握發(fā)式的造型藝術和理發(fā)操作工序的科學性,碧華在工余時間里還讀了好幾本關于發(fā)型與發(fā)式藝術及理發(fā)工序的書籍,并注意邊讀邊實踐。她熟悉手中各種工具對造型的特殊功用,特別拿手的是一把鋼絲刷,真給她用活了,那么輕輕地一梳一挑,一挑一梳,自然的大波浪花便頓時出現,一般人真是望塵莫及!更使人佩服的是她還把運籌學的知識,也嫻熟地運用于操作之中。洗、剪、燙、吹等十多道工序,她按先后次序、耗時多少,安排得有條不紊。這樣,她同時可為兩三個,甚至七八個人做活,成了流水作業(yè),既有效地節(jié)約了顧客的時間,又成倍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刻苦自學的汗水澆灌了技術之花,花香十里飄,慕名而來的顧客真是應接不暇。這個小小的10人理發(fā)店,早已扭虧為盈,產值由過去的每月四五百元,一躍為四五千元。黃碧華一個人每月產值達千元以上。中心店的黨支部書記十分滿意地告訴記者:象碧華這樣技術全面、服務熱忱的理發(fā)師,可以說走到哪里,顧客就會跟到哪里,條件再差的店也會紅盛起來。
使“祖國的花朵”更美麗
——裝設計師曹世壁
在四川省勤奮自學經驗交流會的會場里,陳列著青年畫家的峨眉山水、昆蟲圖樣,還有青年作家的部分書稿,科學研究者的專著、論文。但是,惹人眼熱的還有幾件童裝,那雅致活潑的繡花裙,圖案新穎的秋裝,美觀大方的西服……人們贊不絕口。這是重慶市童裝廠青年設計技師曹世壁的杰作,凝聚著她勤奮自學的辛勞和智慧。
性格豪爽、潑辣能干的世壁,在廠里當過電工,干過機修,但是她卻更喜歡裁剪衣服。她常對人講:“裁剪衣服真有意思,把孩子們打扮得漂漂亮亮,該有多好啊!”高明的領導善于發(fā)現人才,更懂得育人的藝術,及時地滿足了這個青年的要求。
濃厚的興趣,使她產生了頑強的求知欲望。一個集體的小廠子,沒有專門的童裝設計書籍,她就自己搜集積累資料。在重慶圖書館,她趴在地板上貪婪地翻閱國外的服裝雜志,邊看邊分析童裝設計的配色原理、款式規(guī)律。參觀廣交會,她仔細揣摩各式童裝的不同特點,畫下一個個樣式新穎的圖案。出差北京、上海等地,她詳細記錄各式童裝的配色、剪縫方法和裝飾特點。甚至走路、逛服裝商店,她也留意人們的衣著裝飾,只要看到一個優(yōu)美的花卉造型,就及時記下來。幾年來,她親手搜集整理的資料已有五大本。
世壁不僅善于學習,而且勇于創(chuàng)新。她博采各家之長,掌握童裝設計的規(guī)律,研制了許多新穎美觀、大方時興的款式。一改過去“五年一貫制”、“十年一貫制”,和“小老頭”童裝的被動局面。解決生產中的疑難,是她設計攻關的首要任務。一次,工廠進了一大批幅窄價高的羅緞面料,縮水率竟高達10%,這樣的衣料做成童裝,價格貴,準賣不出去。怎么辦呢?世壁想,只有在設計上下功夫,以款式新穎來取勝。她苦苦思索,一連搞了幾個方案,都不理想。下班路上,她忽然從一個孩子衣服上的裝飾得到啟示,設計了葉式欄桿加繡花的新造型,2000件產品送到商店,一天內銷售一空。真是高明的設計,能變愁為喜呀!
好心的媽媽們,常常為孩子買不到長短肥瘦合身的衣服而發(fā)愁。世壁比媽媽們更著急。為精心探索兒童成長的規(guī)律,研究童裝和兒童形體變化的關系,以利于孩子們健康成長,她搞服裝規(guī)格調查,到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測量童裝,研究兒童形體變化規(guī)律。如三歲幼兒同十多歲孩子的腰圍尺寸相同,而幼兒的脖子卻比十幾歲孩子還要大。這些知識為她合理設計童裝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因此,重慶童裝廠的出品,穿著合身,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歡迎。
善于研究新事物,是世壁自學中的又一個特點。為了設計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型童裝,她除學習國內的新經驗外,還注意研究國外時裝設計的新動向。她想方設法獲取國外最新資料:托去日本訪問的同志,從報刊上為她剪回了一大摞童裝資料;請師傅的僑居國外的親人,寄回了時裝設計書籍;找業(yè)余情報資料服務網的同志,檢索、翻譯國外有關服裝和人體、服裝設計等最新資料。這些新信息,開闊了視野,大大豐富了她的設計思想。她給一位出國訪問的女友,專門精心制作的兩件服裝,博得了日本朋友的贊揚,更增添了她“使本廠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的信心。她詳細分析現有資料,了解不同國家、地區(qū)對款式、配色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如日本喜歡順色,深紅配淡紅,深綠搭淡綠,等等。從而設計出一批批適合各國兒童特點的漂亮衣裳,使重慶童裝廠的產品,遠銷日本、中東、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國。
1980年,他們廠的童裝款式已多達250多種,全年產值達414萬多元,利潤高達60萬元,在全省同行業(yè),名列前茅。曹世壁也在技術考核中獲得了山城唯一的服裝女技師稱號,并光榮地擔起了生產副廠長的重任。
“皇后”美名譽滿川
——塑料鞋設計師劉德英
踏進山城百貨商店,那造型別致、款式新穎、色澤艷麗的各式塑料鞋,是最引人注目的。特別是有一種“皇后”牌高跟涼鞋,誰買到這物美價廉的鞋子,都會高興得合不攏嘴。當人們嘖嘖贊嘆的時候,有誰會想到,它的設計師,竟是一個僅有小學文化程度的28歲女青年呢?!
劉德英學設計,是從1977年開始的。她原是重慶塑料五廠的模具鉗工。每當看到人們爭相購買上海、天津的塑料鞋,就會想起本廠無設計力量,靠外購模具,生產的“黑、大、粗”鞋子積壓的情景,她臉上總是火辣辣的。這無聲的指責,使沒志氣的人長噓短嘆,而有志向的小劉卻暗暗下了決心:“我一定要通過自學,當一名設計師?!?/p>
從學習基礎知識起步,她走進職工夜校的大門。上課,專心聽老師講;深夜,認真演算每一道習題。累了,看看素描要素、石膏要領、色彩方法等美工知識,面對杯子、水瓶和石膏的幾何圖形作靜物寫生。每逢節(jié)假日,她到花圃或公園去寫生,以提高藝術欣賞水平和創(chuàng)造力,增強對物體的空間感和立體感。當她學會繪圖起步設計的時候,大膽嘗試設計了一雙鞋底采用浮雕花紋圖案的涼鞋。在她滿懷喜悅試制的過程中,卻因工藝設計有誤,生產出來的全是廢品!小劉深有感觸地說:“這次教訓太深刻了,它使我進一步懂得,當設計師一定要有全面的知識?!彪S后,在她的自修課程里,又多了“塑料成型工藝”這門新課。就這樣,她學了一門又一門知識,攻下了一道又一道的技術關,逐步掌握了有關設計的各種原理。
設計的靈魂在于創(chuàng)新。她細心觀察各類事物,努力從中捕捉創(chuàng)新的靈感。她走農村,下工礦,訪問各種人,調查研究不同腳型、不同喜愛的鞋型規(guī)律。逛商店,不放過每一雙有特色的鞋樣;外出游玩,記下一個個圖案;進京參觀,畫下一本本資料……峨嶺公園的繩橋,在她眼里也成了藝術珍品,“繩索扭來扭去,有規(guī)則地跳動,這是一幅多美的圖案??!”正是由于不放過任何一次來自生活的啟示,使她設計了新穎雅致的繩形浮雕面中扣涼鞋,榮獲1978年全國涼鞋造型設計優(yōu)秀獎。
榮譽,鞭策激勵著她繼續(xù)探索新的課題:既然有高跟皮鞋,為什么塑料涼鞋就不可以做成高跟的呢?她思索著高跟涼鞋的結構。一個雨后的下午,道路泥濘,她來到了百貨公司,突然發(fā)現一位姑娘穿了一雙樣式新穎的半高跟涼鞋,“這和自己設想中的雙帶結構多么相似啊!”小劉立即跟了上去,姑娘被她的好學精神所感動,不好意思地脫下那沾滿泥水的鞋子,讓她仔細琢磨……回來后,小劉晝夜繪圖,車間加工趕制。就這樣,全國第一雙高跟塑料涼鞋首先在山城問世了。優(yōu)美的鳳尾造型鞋面,配有雙帶珍珠浮雕前后呼應,55毫米的高跟上還裝飾有菱形浮雕圖案。高跟涼鞋上市的那天,店門被圍的水泄不通,2000雙涼鞋一搶而空!在人們的贊美聲中,有人竟為它起了個“皇后”的美名。廣大群眾是最好的評獎師,在1980年全國涼鞋設計評比中,她的設計又名列前茅,榮獲全國優(yōu)秀獎。
小劉和她的同伴們,用辛勤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為重慶塑料五廠贏得了信譽,帶來了企業(yè)的生機。大批色美型新的涼鞋,源源不斷供應市場。這個僅有500多人的小廠,去年的產量比1976年翻了三番,利潤高達248萬元。劉德英同志也當上了光榮的全國三八紅旗手。
面團開出滿桌花
——白案一級女廚師周心年
解放碑有座名餐廳叫頤之時,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曾挖出過寶玉。我們的第四朵新花—白案一級女廚師周心年,就在這個店里上班?!鞍装敢患墶币馕吨裁茨兀坑脦拙湓捠呛茈y說清的。但是,一位26歲的靦腆女青年能榮獲此等稱號,還是這600萬人的山城,解放31年來空前的一個。
一天下午,記者有幸親自目睹了她的表演。人們都瞪著雙眼緊盯著心年同她師姐的兩雙巧手,但見那“玉兔餃”婷婷玉立,兩只長耳朵并攏向上,一對紅眼睛熠熠閃光,那微微翹起的小尾巴更有幾分挑逗的神韻,圓圓的肚子里則滿包著美味的馬蹄肉餡。再刷上一層麻油,嗬!晶瑩透亮的玉兔栩栩如生,活似躍籠欲奔……接著又做“荷花酥”,經過搟、疊、上色、包餡、劃線等十幾道工序,制成一個個杏子大小的荷包,然后裝上有鐵絲提梁的鋼精篳準備下鍋。鍋里微開的油象一池蕩漾的春水,心年仔細觀察著溫度計上的刻度,只聽她細聲地說了聲“可以”,便迅速將一篳荷包淹入“春水”。人們靜靜地屏住了呼吸緊盯著,但見那花瓣一片片悄悄地、慢慢地開啦,開啦,白里透紅,紅里透白,好“一池荷花”呀!當你飽享眼福的一剎那,何曾會想到這是廚師在做飯!
在一片喝采聲中,心年卻告訴記者,“我還差得遠呢。與黨和人民的要求比,自己的知識與技藝是很不夠的”。是的,這不是應酬的客套話,而是她自學道路上的深刻體會。
“功夫不負有心人”,心年的自學正是在用心學、苦心練、精心鉆的過程中步步前進的。
廚師要學什么呢?她除了向師傅學習傳統的上百種點心的制做方法外,又向生活學習。每次上街或外出有空,總是要趴在食品店的柜臺上看了又看,好的買一塊品品味,美的糕點圖案立即記在筆記本上,這如癡如迷的勁兒,往往使一同上街的愛人也感動了!
她也十分重視向書本學習。多少個夜晚,她苦讀有關食品工藝、食品化學和營養(yǎng)學方面的書籍,弄明了不少“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一次,她學做清蒸蛋糕,用鋼絲蛋刷使勁地調攪蛋漿,要使其體積擴大一倍,然后加精粉適量上籠用急火蒸后即可。但為什么不用酵母呢?使鋼絲刷調攪的目的何在?學了有關的物理知識使她懂得了,調攪可以使大量空氣裹到蛋漿里形成空氣泡,蛋漿就擴體膨脹了,急火可使蛋白質立即凝固達到蜂窩式蓬松。
苦心練,則是她加強記憶和熟練技能的好方法。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上百種名貴點心,在飯店雅廳里常做的也不過幾十種。為解決這個矛盾,她自己購買了小蒸籠和各種用具、食料,下班后在家里又動起手來,使那些平時沒有機會制做的品種也得到了親手的實踐,深深地印入腦海。為掌握糕點的造型藝術,她還刻苦地練寫字、學繪畫呢。但這種字畫不用筆墨紙張,是把配成各色的象牙膏一樣的食品料包在布袋里,靠手捏合的微妙力量寫成字、畫成畫的。心年她練了幾百次還是幾千次已無法統計,但每次不練到手酸背疼是絕不罷休的。這次出席青年自學經驗交流會歸來途中的餐車上,她還專門復制了一幅松鶴延年的圖案,要逼真地把它繪在壽日蛋糕上。
精心鉆,這是心年學有創(chuàng)見的關鍵。除了鉆研書本知識外,她更重視鉆研解決實際操作中出現的各種難題。就拿做“蛋松糕”來說吧,要求蓬松的空隙疏密一致,顏色為鴨黃、呈龍爪型。達到這幾項標準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她總結分析20多次制作失敗的原因,找到了癥結在于單憑經驗使用原料不科學,于是便鉆研酸堿的反應原理,檸檬酸、酵粉的功能和用量,以及臭粉的成型功用,終于制作成功了。名貴糕點不僅要求色、香、味、型齊全,更重要的是營養(yǎng)成分的保鮮。她又積極鉆研推廣使用食品自然本色的上彩法。如蛋白和蛋黃的巧使用,便是晶亮美味的白色和黃色;取用菠菜汁,便是翡翠的綠色,等等。有效地保證了食品的營養(yǎng)價值。
自學的路是艱辛的。一個斯文的女子,在四周熏烤包圍的小屋里工作,加上霧都“火盆”夏日40°C的高溫,她和伙伴們每天要和500多斤面,8小時工作之內必生產普通的花卷、包子,完成飯店的營業(yè)額。這就和自學高級名貴點心發(fā)生了矛盾。但心年頑強學習的毅力更驚人,她干完門市又干雅廳的活,和小組的同志們一起月月超額完成了營業(yè)額。心年在這負重的長途中走過了9年的路,用她那為人民吃苦其樂無窮的心靈,練就出一雙巧奪天工的妙手。季節(jié)在變,她的點心花樣也在變,春天里,那鴛鴦酥、荷花酥、蝦仁鳳眼餃是美味的佳品;玻璃蛋糕、雙色米糕、三色涼糕是炎夏的爽食;龍眼酥、千層糕、菊花酥多象秋天的碩果;玉帶酥、鳳尾酥、梅花餃更是冬日的佳肴。真是:巧手繪綿繡,面做滿桌花。每當顧客拿到這樣的食品,總是看不夠,愛不夠,舍不得入口。外國朋友更是喜出望外地趕快用照像機攝下來,并小心翼翼地帶回去當成珍貴的紀念。
心年把自己苦心培育的果實獻給了人民,黨和人民把崇高的榮譽賞給忠實的兒女。1980年,山城舉辦廚師技術考核評級,周心年以一個普通炊事員的身份,連闖“三關”,連中“三榜”,勇奪白案一級女廚師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