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敏
周末,幾位朋友來坐,談起人生觀問題討論時,一位青年朋友嘆了口氣說:“唉,討論雖好,可現(xiàn)在很多事情豈是幾句話能解決的?不抱多大希望??!”
發(fā)此感嘆的青年的心情,我是理解的。我知道,使其出此激言厲語的,不是別的,而是因為象王蒙小說里寫的那些紅色的、綠色的、黃色的、甚至黑色的——各色各樣世界的夢境,都被經過了。夢醒了,卻沒看到該走的路。認又能說那些夢不是一個個曾慰藉過心靈的耀眼的希望呢?
是的,當社會經歷了一場可怕的空前迷信后,往往會代之以一種沉重的失望感。特別是敏感的青年人,更容易被苦悶和空虛的重負所壓。于是在他們看來,“希望”似乎盡是些實現(xiàn)不了的幻想。這種看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來自某些青年的切身經歷,但卻不能因此就認為這就是真理。
該怎樣認識“希望”呢?我想,人類的歷史經歷過極端的黑暗,卻沒有被湮沒,沒有停滯,就是因為人類總在為光明而奮戰(zhàn)不息,歷史也如同哲人所說的“一切都在過程中”而永遠更新的緣故吧。我們求生存,求事情辦得順利,求手中的計劃付諸實施……這一切如果沒有希望的力量在前,就不可能激發(fā)我們對生活的熱情,鼓舞我們作任何的努力,世界留給我們的,就只有埋怨和嘆息。
從個人說來,生活的門對誰都是平等地開放著,問題是你怎樣向它走去。人生向每個人都提出了“做什么”和“怎樣做”的試題。當人們失意落魄的時候,何不檢討一下自己有無坐失良機的情況呢?有沒有主觀努力不夠或存在其他錯誤呢?理智地分析之后,就可能重新燃起希望之光;只要正視現(xiàn)實,采取積極態(tài)度,情況就會改善。希望,可以改換我們在逆境中的心境,使我們變頹唐為自信,變軟弱為堅強,從而獲得精神上新陳代謝的力量。
談到希望的合理存在,正象哥倫布在橫渡大西洋壯舉之前所面臨的情況那樣。當時,他列舉了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種種理由,被許多人認為是不能成立的謬論。然而,最終又都作為一個偉大事件的起因而載入了史冊。哥倫布成功了的希望,雖然是萬千希望之一,不也能給我們些啟示嗎!
有人說,做希望的俘虜,是一種幸福的束縛。我們年輕人誰沒有過美好的希望?有的希望考取大學,有的希望成功一項技術革新,有的希望寫出華美的詩文,有的希望找到理想的愛人……可是,這些美好的希望又不一定都能變成現(xiàn)實。果真是“命運對人不公正”嗎?不!希望雖然以它那富于個人的色彩吸引著人們,但卻絕非是個人的任意想象。真正能得以實現(xiàn)的希望,需要有真實的基礎和科學的依據。比如說,一個一心要當作家的青年,卻沒有起碼的文字訓練,沒有豐富深厚的生活積累,只是一個空洞的愿望,又從何去談創(chuàng)作呢?其實,任何一種出自美好心靈的希望,都僅僅是鼓舞人們不斷攀登的動力。一個人要有踏實奮斗的意志,還要正確理解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需要,這兩樣加起來,才不致使我們的希望存于“五里霧中”。因此,我們要“知已知彼”,認真地作自我分析。要知道使心冷卻的往往不是外部的困難,而是自己心里的蛀蟲。
如今,我們的國家經過浩劫之后,又進入了振興時期。雖然社會的弊病和制度的不完善仍舊存在,但畢竟不同于過去了。人們心中的希望有了更堅實的基礎。我覺得,當人們從懸虛的半空跌落到地上之后,采用嚴肅的審慎態(tài)度看未來是可取的,但是應當強調:熱忱不可磨滅,希望應當永存。這樣,我們才會堅定地投入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