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國記等
先進人物受孤立的社會原因相當復(fù)雜,其中也與我們的表揚性報道夸大渲染,說過頭話有關(guān)。
我曾聽到一些搞新聞報道的人這樣慨嘆:“搞點批評報道真難啊,稍有不慎,便會讓被批評者揪住,雞蛋里頭挑骨頭;而那些表揚性報道,就是水分多點,人家也默不作聲?!边@里的“水分”是什么?無非是指對先進事跡的夸大和渲染。在少數(shù)新聞工作者中間,寫新聞夸大渲染,幾乎成了公開的秘密。七分成績寫成十分;幾個人一起搞的成果寫成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隨著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已不能再為楷模的老典型,被挖空心思地寫成“永恒先進”等等。某報為了贊揚一個副教授,甚至硬把他三年譯校一百多萬字的成果“提高”成一千多萬字,把只列入出書計劃的書稿寫成“已經(jīng)出版”。其次是用語不掌握分寸,亂堆砌形容詞,把話說死說絕。某科學家年輕時寫的一篇論文,本來很一般,但卻冠以“著名的”;一位領(lǐng)導(dǎo)剛?cè)ミ^幾次研究所,就被寫成“一貫關(guān)懷、重視科研工作”。甚至還有“二十多年來,天天只睡五六個小時”,“一九七四年以來,他每天除了上自己的班以外,還要到采掘區(qū)隊義務(wù)勞動一個班”等很容易引人懷疑的說法。再者是小題大作,把本來很平常的事弄成了不起的事,把一般的題材寫成驚險故事。這些報道?;M庑羞€可以,內(nèi)行人一看就知道是瞎咋唬。這種表揚性報道一發(fā),不僅為嫉賢妒能者提供口實,而且正直的人也會為之不滿。結(jié)果是:故意渲染之語往往成為人們諷刺先進的話柄;是一說二、無端加碼的事實,往往成為人們打擊先進的借口。
先進典型本人愿意讓報道里加“水分”嗎?非也。英國作家格林和美國新聞學家阿倫森批評我們宣傳中的夸張問題時說,要注意“夸張的反作用”—“也就是說,把事情說過了頭,就等于打自己的耳光”。大連造船廠工程師陳火金在研究爆炸成形、爆炸焊接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后,省內(nèi)外以至中央一些新聞工作者蜂擁而至,一時間贊揚陳火金的新聞報道如繁星捧月,數(shù)不勝數(shù)。弄得他憂心忡忡地說:“當我看到或聽到不合實際的宣傳,晚上就睡不好覺。這是幫倒忙。這樣的宣傳越多,我的精神負擔越重?!蔽覀兏阈侣劰ぷ鞯耐緸槭裁淳筒惑w恤一下被報道者的這種心情?
這些,在作者來說,可能都是一片“好心”,想把他的報道對象弄得完美一些,高大一些。殊不知味醇的竹葉青摻進了水,變成了味淡的混合酒,人們便會對這種名牌貨失去信賴。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記得這件事:趙子龍單騎救主,一路幾次陷入重圍,險些丟了性命,最后好不容易才過了長坂橋,雙手把阿斗遞給劉備。這時作者寫道:“玄德接過,擲之于地曰:‘為汝這孩子,幾損我一員大將?!绷_貫中本來是要以此表現(xiàn)劉備愛惜將士,不顧私情的,但切盼之中親手接過無恙公子,卻又“擲之于地”,這與其說是寬仁長厚,倒不如說是為了收買人心而故作姿態(tài)。又如,作者為了表現(xiàn)諸葛亮的“多智”、“善謀”,不惜添加了許多“法術(shù)”,結(jié)果使他成了一個“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方士,客觀上反而損害了這個可敬可愛的人物形象。對此魯迅曾恰切地評道:“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彼囆g(shù)形象尚且如此,新聞領(lǐng)域里的表揚性報道就更需要慎之又慎,不但在事實上不能加碼,而且用語也必須掌握分寸,質(zhì)樸無華,萬勿過之。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注意幾個方面。新聞單位不能把宣傳基調(diào)定得太高,不能只有“金要足赤,人要完人”的報道才能上報紙上廣播,要盡量接近大多數(shù)人的思想水平;領(lǐng)導(dǎo)上不能為了宣傳,給下面的人員施加壓力,定見報指標;同時在新聞工作隊伍中間進行無產(chǎn)階級新聞學的基本理論教育,批判資產(chǎn)階級新聞觀點,使每一個新聞工作者懂得:發(fā)表一條新聞,是直接為革命事業(yè)和四化建設(shè)服務(wù)的,不是為了達到什么“指標”或個人奪“紅旗”,不是為了個人出名得利;另外要制定必要措施,賞罰嚴明,拿出追究批評報道失實的認真勁去追究表揚報道中的夸大和渲染,造成強有力的道德輿論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