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炎
這篇回憶錄分四個部分,共四十九個生活片斷。篇幅不長,而且一個警衛(wèi)人員所能看到的總有很大的局限,但是,從字里行間人們看到的彭總,是那么栩栩如生,躍然紙上。??!彭總就是這么一個人。
《在彭總身邊》所以使人感到真實,是因為作者按照客觀的本來面貌,不粉飾,不回避矛盾,如實寫出了彭總的個性和特點。
彭總的個性和特點之一,就是他一心撲到革命事業(yè)上,視黨的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的生死榮辱置之度外。在“廬山上書”、“我們……會說通的”等片斷中,我們看到了彭總一顆赤子之心,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為國為民,忠心耿耿;在“我要給毛主席報告的”、“一分試驗地”等片斷中,他那種實事求是,堅持真理,剛正不阿,鐵骨錚錚的精神是多么感人肺腑;在“要多為戰(zhàn)士們想想”、“高山兵站”等片斷中,我們?yōu)榕砜偱c群眾息息相通、關心愛護部屬的品格而肅然起敬;在“我們不是帝王將相”、“‘小氣和大方”等片斷中,看到彭總的生活是那樣樸素、不搞特殊化,我們熱淚盈眶。總之,回憶錄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活生生又實實在在的學習榜樣。
彭總就是那么一種性格:他對部屬嚴格要求,正大光明,直言不諱,很豪爽,有時還使人感到“威嚴”和“厲害”。當景希珍同志在朝鮮第一次見到他時,不是“嚇了一跳”,認為“這個人樣子好厲害”嗎?“遇到戰(zhàn)事不順利,我們便看到他表情嚴肅,眉頭緊皺,忘了吃,忘了喝,有時凝神靜思,有時迅速地走動。這時候,指揮所里,人們走路、咳嗽都格外小聲”。
彭總在不冷靜時還罵過粗話、罵過娘。如在朝鮮戰(zhàn)場上,他痔瘡發(fā)作了,這時他就罵:“媽的,大便不出來,光流血!”在東海前哨的一個炮兵陣地上,彭總發(fā)現(xiàn)“陣地的彈藥庫竟然修在前沿,結構也不符合要求”,這時他就“電閃雷鳴般地發(fā)作”,罵得“幾個首長都站著不敢動”;有一次,彭總游北海公園,當他發(fā)現(xiàn)警衛(wèi)部門把群眾趕跑的時候,“他動怒了”,“返身走出了公園”;甚至小娃娃挨了爸爸揍,他也會“氣得大罵:‘你打他,我看該把你打一頓!”
彭總戎馬一生,他的言行舉止不能不受到行伍生活的影響。他的脾氣和為人就是如此。作者沒有替他文過飾非,沒有在回避不了的時候為他隱諱。這,也就是一種真實。
真實,是文學的生命力。寫得真實,就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永遠銘刻在讀者的心坎上。當我們看到彭總一心為黨、為國、為民,不圖私利,看到他敢于面對現(xiàn)實,大聲疾呼,表現(xiàn)出人民的忠實兒子那種風骨的時候,讀者固然十分欽佩;即使我們看到彭總個性上的某些缺點時,也會感到他的形象豐滿、實在,感到他誠摯和親切,這就是寫得真實的力量。
為什么《在彭總身邊》能夠真實地反映客觀面貌呢?是因為作者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他們對彭總評價采取了科學的態(tài)度,即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事實搞準,立論公平,即不苛求前人,也不溢美先烈,按照史實寫出一個人民的公仆、忠誠的戰(zhàn)士,而不是把他寫成“足赤的金子”、“完美的圣人”、“頭罩靈光圈的神仙”。作者寫的是“一個偉大而又不幸的革命家的生活的一個方面”,沒有拔高,沒有造作,即使在文字上,也“沒有怎么修飾,而是力求樸實,真實地反映出當時的情況”。這樣寫,讀者看到的彭總就是一個有血有肉、敢哭敢笑的活人,不會感到文中散發(fā)著“三突出”的“幫”氣而惡心。這樣的寫作方法,一反以往回憶文章那種“一片頌歌”的常規(guī),不落窠臼,帶來一陣清新之風,沁人心脾。
在書的“前記”中講得好,這篇回憶錄“是講者在不敢講的時候講出來的,記者在不敢記的時候記錄下來的”,是在“約法三章”“絕對保密”的情況下講出來、記下來的,是在彭總“已經見馬克思去了”,但還沒有作出公正、如實的結論時講出來、記下來的。總之,講的人、記的人根本沒有想到會撈到什么好處,恰恰相反,講了、記了是要冒風險的,是會挨“幫”棍的,但是,作者不顧個人的安危得失,不考慮政治氣候風云變幻,不是為了投某些人之所好,不是為了順應一個什么潮流,而是要堅持真理,忠于史實,懷著一個信念:把彭總的真實情況如實地告訴黨,告訴人民。這也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