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語學習》是為初級和中級水平的英語學習者編輯的一份很好的自學讀物。自從1958年創(chuàng)刊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已有近七年的歷史。文化大革命中,這本雜志也同國內絕大多數(shù)刊物的命運一樣,被迫???。“四人幫”倒臺后,黨中央撥亂反正,中國踏上了四個現(xiàn)代化的新的長征,全國人民掀起了學文化、學科學的熱潮。學習外語,特別是英語的人日益增多。正是在這樣一個一無指導、二無讀物的情況下,去年第四季度《英語學習》復刊了。這對學習英語的人,特別是英語自學者,是一個極大的喜訊。難怪每期《英語學習》一出版,立即被熱心的讀者搶購一空。
《英語學習》所以這樣受歡迎,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十幾年來“四人幫”在文化領域推行的“三光”政策,使廣大讀者無外語書可讀,但是無庸諱言,也是由于《英語學習》本身編輯得成功,確實是一本很有益的自學讀物。這份刊物的編輯同志有著豐富的經驗,了解中國人學英語的特點和困難,因此刊登的稿件能夠適合讀者需要,不只初、中級程度的英語學者感到篇篇可讀,就是學了多年英語的人,翻看一遍,也能得到很有用的知識。
綜觀復刊后幾期的文章,我覺得《英語學習》具有下列幾點特色:
1,編排得體,內容多樣,能照顧到不同程度的英語學習者。一部分文章顯然是為初學者編寫的,但是英語水平較深的人讀起來也不覺得平淡乏味,而且往往還能得到一些新的啟發(fā)。另一部分文章探討的問題比較專門一些(如《英語的否定形式和意義》、《of表示同位關系的一種用法》,均見1978年第3期;《英語中有關地區(qū)特征的同義詞》1979年第3期),作者如果把問題鋪張開來,完全可能寫成一篇專論。但是照顧水平較低的讀者,文章只抓住最實質的問題,去蕪存精,而且寫得深入淺出,趣味盎然。根據(jù)刊物小、篇幅少的特點,《英語學習》發(fā)表的文章一般短小精悍,生動活潑,這也是《英語學習》的一個特點。例如《漫談美國英語和英國英語》一文,只用了三頁多的篇幅把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學習英語的人迫切想了解的問題)提綱摯領地加以介紹,條理分明。其他如每期刊登的小問答、小知識,每期的英語歌曲,也都保持了廣大讀者喜愛的老《英語學習》的特點。
2,適合讀者需要,反映新時期特點。復刊以后,《英語學習》連續(xù)發(fā)表了兩組文章。一是對老革命家的回憶和老革命家自己寫的詩文,一是英語學家談學習方法。陳毅同志的《語重心長談外語學習》一文更是兼有了一二兩組的特點。向革命前輩學習一直是我國人民的一個傳統(tǒng),特別是在今天,這些老革命家受“四人幫”瘋狂迫害的事實逐漸被揭露出來,更激起了廣大人民的義憤和懷念?!队⒄Z學習》刊載這些文章的意義是深刻的。至于指導英語學習的一些文章,一些英語學界的前輩或者以親身體驗,或者根據(jù)英語特點,指明學習途徑,對于初學外語的人是很有指導意義的。今天國內學習英語已經形成一股熱潮,但是學習任何一門東西只憑熱情、缺少辦法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的。最近香港報刊對我國學習英語的情況提出一些看法,也反映了我們不講求方法的時弊?!队⒄Z學習》今后在這方面仍然可以繼續(xù)組織一些稿件,針對具體問題(例如如何閱讀科技英語、如何擴大詞匯、提高閱讀或翻譯能力等)進行討論,也可以邀請一些學習有成果的年青同志談一下個人體會。
3,注意英語發(fā)展,介紹現(xiàn)代英語。語言同任何事物一樣,也一直處在發(fā)展變化中。除了作為文學欣賞可以閱讀一些老作品外,我們現(xiàn)在學習英語當然要學習現(xiàn)代英語。王佐良同志的《介紹一本口頭文學作品》(1978年第2期)通過對美國特克爾的《工作著》一書的介紹,說明了當代英語的一些特點,從用詞、句型直到修辭手段,是一篇很值得一讀的文章。配合這篇文章載于1978年第3期的一節(jié)《工作著》的選錄(《Grace Clements》),如果注釋更為詳盡一些,選擇若干例證作為前一篇文章的闡述和補充,兩篇文章就會相得益彰。Pat Adler的《Some Interesting Difficulties》從一個以英語為本民族語的教師角度指出我國教材中的一些問題,給我們打開了眼界,盡管其中有些點還是可以展開討論的。David Crook是我們的老朋友,也是《英語學習》的老撰稿人。他寫的文章生動有趣,讀起來既增長了知識,又是一種語言的享受。從1979年起連續(xù)發(fā)表的《Let’s Modernize Our English》(已刊登了三篇),使我們注意到當代英語的發(fā)展變化。他收集的例子都是第一手材料,對研究英語的人是非常寶貴的。我們希望他繼續(xù)寫下去,使我們了解到當代英語中更多新的東西。
關于《英語學習》的特點還有不少可以談的,值得推薦的文章也還有很多,限于篇幅,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為了把這個讀者喜愛的刊物辦得更好,這里提出一點不成熟的意見,供編者參考。
期刊雜志之不同于一本專著書籍,在于它的內容五花八門,在一個總的原則宗旨下,必須考慮到讀者的不同需要和愛好?!队⒄Z學習》除了具有同一般期刊共同的特點外,還有一個讀者不同英語水平的困難(且不談學習科技、文學或語言的不同對象),需要編者認真對待。前文已經說過,編者在這方面化費了很大工夫,努力做到使大部分文章都能夠為讀者閱讀、吸收。但是要使刊物的更多文章發(fā)揮作用,似乎還可以再多想一些辦法。如果條件許可,把《英語學習》分為甲乙兩種,各自針對不同水平的對象,當然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在目前條件下,編者是否可以把著眼點更多地放在初級水平讀者身上。這樣做并不是要求刊物壓縮較專深的稿件的比重,更不是降低刊物水平,而是要求刊物在技術上略做一些改動。譬如前面談到的《工作著》一書的評介,對援引的例句如附有一定的解釋,Crook等人用英文寫的文章如果加一些注解,再如多登一些對照的文章,這樣,在編輯方針同稿件取舍上完全不變,就能使只有初級水平的人吸收到更多的營養(yǎng),很大一部分篇幅也就能更充分地發(fā)揮作用了。
另一個問題是,在編者心目中,許多英語語言現(xiàn)象、語法、語音問題文革前的《英語學習》都已介紹過,似乎不必再重復。因此,復刊后的稿件,如果再探討同一問題,就只能從一個新的角度出發(fā),或者闡述大問題中較為細小的項目。且不談《英語學習》的大多數(shù)讀者——英語學習者的新的一代——最需要的是什么,這種作法本身是否會把編者的手腳束縛住,門路越來越小呢?由于“四人幫”破壞文化的浩劫,目前在各單位的圖書館里過期刊物都有很大損失,更不要說存于個人手中的了。而文革前《英語學習》發(fā)表過的文章有不少是很有參考價值的。(例如系統(tǒng)介紹英語時態(tài)等語法現(xiàn)象的文章、張冠林及Crook寫的練習語音的文章、介紹閱讀英文報刊、介紹英美人名地名、如何查字典等知識性文章,不只初學英語的人需要知道的,就是英語教師也需要不斷參考。)鑒于這種情況,《英語學習》似乎可以做兩件事:一是仿照英國出版的《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的辦法,把過期刊物的一部分文章匯集成冊,做為刊物的叢刊。一是選擇一部文章重新發(fā)表,文字和例子可以做一些修改,原貌則保持不變。這樣做對于沒有閱讀過早期《英語學習》的讀者幫助是很大的。
《英語學習》過去很注意使刊物編排得生動活潑,經常附有照片、插圖。今后也可以刊登一些中外的圖片、漫畫。另如選登一些幽默文章,定期舉辦征文,翻譯競賽,及早恢復問答欄等,這些都是老《英語學習》的傳統(tǒng),也都是讀者們熱心希望恢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