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君宜
自從團的三中全會決議貫徹下去之后,大中學校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了很大的進步。社會工作過多妨礙學習的情形大部分得到了糾正,許多學生,尤其是黨、團員,十分勤奮地學習著,成績普遍上升。這是很值得我們歡喜的現(xiàn)象。但是,在緊張的學習中又產(chǎn)生了另外一方面的問題。有許多教師,對學生要求得很高很急,作業(yè)留得太多。學生們也有的提出了“超額完成任務”、“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意思是要馬上超過教師)之類口號。休息很少,四個月不看電影,減少了課外活動,拚命地學習。有的班上提“消滅不及格”,有的班上提“一律九十分”。有的團支部提“團員以八十分為及格”甚至“學不好就是政治覺悟問題,就不能做團員”。有一個學校,兩個同學一同學習,后來一個考了九十八分,一個考了九十六分,考九十六分的人就大哭一場:“我為什么比不上她呢?”那考得好的又擔心下次不知能不能保持這分數(shù),因此思想負擔也很重。此外還有像訂生產(chǎn)指標一樣地訂得分計劃的,有因別人都考五分自己考三分而連開會都不敢發(fā)言的,有因考不到理想分數(shù)而想自殺的。至于考不好就向團支部遞檢討書,說是“向祖國欠債”的,那更是多得很。由于這樣拚命趕功課追分數(shù),有的學生一看到課本就頭疼。平常學習過分緊張,壓得學生喘不過氣來,于是大考一完,很多學生把課本一扔就大喊:“這下子我可要和你分手了,我可要痛快地玩了!”
這樣的現(xiàn)象好不好?不好,當然不好。
這表現(xiàn)了對學習過急過高的要求,同時,也表現(xiàn)了對學習目標的理解仍然不夠透徹。
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學習這件事情是必須循序漸進的,還是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脫離了這個規(guī)律就不能牢固地掌握到知識。我們在學校里所學的,是前人所創(chuàng)造所積累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原來就有著系統(tǒng)的。為著使我們能夠從完全不知道它們而逐漸知道它們,牢固地掌握它們,國家規(guī)定了一定的教學進程和教科書,學校教師規(guī)定了一定的教學計劃,來組織我們的學習。這些進程,是按照知識內(nèi)部的邏輯聯(lián)系來規(guī)定的,下一階段學的東西,要以上一階段的東西為基礎,而上一階段的東西,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就必須有進一步的發(fā)展。在學習中間是由簡到繁,由粗到精,按照我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來排列學習內(nèi)容的。人一定要在他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逐步前進,去學習新的知識。所以我們才要分小學中學大學,才要分班,才要一課一課地讀下去。這些分別決不是浪費的。沒有學過平面幾何的就學不懂立體幾何,沒有學好算術的就不能學代數(shù)。如果對於前一階段的東西沒有充分領會就趕著去學下一階段的東西,雖然學得好像很快很多,實際上所學的將是十分膚淺、模糊,容易忘掉的。正如俄國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說,好像“一個趕著未曾把貨載捆結(jié)實的醉酒的車夫,他不往后面看,只是往前趕,趕回家去的僅是一輛空車,反而夸張他走了很長的路程?!币虼耍活檶W生的基礎,拚命趕進度,貪多務得,決不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
學生原有的水平又往往并不是完全一樣的,有的基礎打得好,準備知識豐富,接受新的知識就容易。有的過去基礎差,應有的準備知識很不夠,雖然十分努力,他接受新的知識就還是有困難。因此而成績有差別是必然的。對于這樣的基礎差的人,我們就不能硬用“組織紀律”“政治覺悟”這些口號去套他。必須分析他的具體情況,了解他的困難所在,使他設法補足他在基礎知識上的缺口,漸漸地追上同學。此外,造成人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的差別的,還有許多條件。也許有人身體弱,就不能如身體強的人那樣堅持學習幾小時。也許有人家庭環(huán)境不夠好,使他不能安靜學習。我們反對那種認為有人天生就沒有求學的才能和愿望的資產(chǎn)階級教育學說,但是人們天性的差異也還是有的。接受新知識有快慢不同。有人在學習中雖然努力也還追不上別的同學的進度,那無論教師或團組織對他就都應該抱一種鼓舞和幫助的態(tài)度,幫助他創(chuàng)造最好的最適宜于他的學習條件,幫助他改善學習方法。對他加以打擊是完全錯誤的。每一個青年好像一棵樹苗,要天天澆水,逐漸就可以長成大樹。有的樹苗要的水多些,有的要的水少些。但這些區(qū)別并不是根本問題,只要勤澆水,它們是都
可以長成濃蔭蔽日的大樹的。決沒有一個園丁見一棵樹苗長得慢就砍掉它。
因此,在學習中有的學得較好,有的較差,這是很自然的現(xiàn)象。就是大家都學得好了,必然還是有考第一的,有考在后面的。那種強求一律的說法,是不符合學生們學習的實際情況的。我們自然應當鼓舞同學,使大家都學得更好些。如果班上真是大家都把習題答對,都考九十分以上,自然是好現(xiàn)象。但是如果把這作為行動口號,一定要“一律九十分”,做不到就必須檢討。這就不叫做鼓舞學習,而叫做違反學習規(guī)律的強迫命令干法。不及格現(xiàn)象自然不好,但也必須是如上所述,找出不及格者的原因來,設法解決,而決不能對不及格的人施行諷刺、孤立、打擊。
所有的學生,將來都有無限寬廣的發(fā)展前途。我們青年應該勝過以前的人,勝過我們的上一代,只有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地進步。但這所謂勝過以前的人,也是要在接受前人所積累的知識基礎上,再加以發(fā)展。而不是說在還沒有將前人積累的知識弄清楚以前,就性急地要求超過前人,要求今天在學校里的學生統(tǒng)統(tǒng)在今天就勝過正在教他們的教師,要馬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各種口號是實際上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提得不對的。
這些違反學習規(guī)律的急躁作法,很容易造成大家拚命學習,拚命要求“完成任務”,以勉強記住課本為能事。這就很容易造成神經(jīng)緊張,影響身體健康,也妨礙大家對所學的東西作深刻的思索。而在學習當中,要真正深入理解所學的東西,創(chuàng)造性的思索是決不可少的。因此,采用急躁的做法,即使做到了人人得到很好的分數(shù),實際上是不一定真正覺得很好的。
為了進一步解開橫亙在學生思想中的結(jié),我們還得談談我們學習的目標究竟是什么。國家為什么要辦學校招收我們來學習?那就是為了培養(yǎng)我們青年成人,為了要“使青年獲得基本知識,使他們具有獨立養(yǎng)成共產(chǎn)主義觀點的本領,應該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有知識的人”(列寧語)。我們學習,一方面懷著為祖國、為人民貢獻自己知識能力的責任心,一方面懷著對于知識、對于學習、對于發(fā)展自己智力的濃厚興趣。使出己成為一個知識豐富、眼光遠大、思想開闊的人,真正能勝任為國家的棟梁,這才算真的完成了祖國所給予的學習任務。抱著這樣的學習目標,我們會覺得學習是嚴肅的同時又是十分有興趣的勞動。許多青年都讀過“普通一兵”這本小說,馬特洛索夫讀歷史課本的時候是這樣讀的:
“在他的想像中,許多世紀前的各民族和出眾人物底命運,模糊地一幕幕揭過去。一會兒,他仿佛看見了古代埃及法老王的數(shù)不清的財寶。一會兒又像看見了那些被主人底兇殘和饑餓所折磨的受壓迫的奴隸和農(nóng)民起義來反對自己底壓迫者,并搗毀皇帝底宮殿,……他的面前一點點更廣闊地展開了各民族的生活和斗爭的情形。他已經(jīng)感覺到了求知識的好處,因為每一頁書,每一小時,每一天都在他面前展開一些什么新的,動人有趣的事物,于是他的求知欲也一天比一天大?,F(xiàn)在他甚至已經(jīng)想著趕快知道古代的印度、中國、希臘人是怎樣生活的。……他一邊讀著書一邊想:“哎,馬卡爾老爺爺?shù)自捳f得多么對呀!地上曾有過很多人,就像海邊的沙子那么多;他們生活過,為自巳的幸福奮斗過,后來一個一個地都死了,但是他們誰也末曾知道只有蘇聯(lián)人才能得到的現(xiàn)在這樣的幸福!”
馬特洛索夫是具有了從他所學得的知識自己達到共產(chǎn)生義觀點的本領了。
必須是這樣學習,讓知識的寶庫在自己面前打開,興會飽滿地鉆進去。試想想,對這個巨大的神妙的宇宙,人類原來是什么也不知道的,現(xiàn)在一個小小的自己,能夠知道宇宙有多么寬,地球有多么厚,知道天地間一切山川樹木日月星辰的奧秘,知道幾萬里外的情形,知道幾十萬年來的變化,知道過去,知道未來,而且自己將去創(chuàng)造這個光輝的未來。能夠去探索這一切,這是多么饒有興味的事情??!要經(jīng)常懷著這樣的抱負去學習,經(jīng)常感到追求知識的樂趣,感到追求知識、思索,成了自己的強烈需要;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所學的全部知識永久變成自己的。而且不單獲得了知識,還獲得了獨立掌握知識的能力,離開了學校,離開了別人的督促檢查時,自己也能夠充滿興趣地不斷學習,主動地追求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思考問題。這樣的人,今天在學校里學課本固然會學得好,將來在更其寬闊的知識領域中一定會學得更好。這才是祖國所需要的國家棟梁。如果在學習中成天像被人鞭撻著似的,提心吊膽愁眉苦臉的,只怕少了一分兩分要見不得人,抱著“欠了債還債”的態(tài)度去學習;那怎么能不使人厭惡學習,厭惡所學的知識呢?這樣學法,縱使在學校里能拿到好分數(shù),但是要他在出學校之后再想去摸書本都會是困難的了。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學校能把人們在一生工作中所需的全部知識都傳授給你,要想進步,出學校以后是必須繼續(xù)主動地去追求知識的。如果在學校里就把你知識的胃口給弄倒了,那將來怎么辦?應當說,在學校里如果養(yǎng)成了道種對于知識的厭惡,那比一回兩回分數(shù)考壞了還要壞得多!
學校要經(jīng)常舉行考試,那是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檢查學生在哪些地方?jīng)]有學好,察覺缺點,以便教師想辦法糾正。也便于學生正確估計自己學習的成果,了解自己應該在哪些地方再多加努力。不是為了給學生過關。分數(shù),是檢查的一種記號,是可以由此反映出學生學習的情況的分數(shù)考得壞,如上所述,往往有著許多原因:有的固然是由于學生自己不努力;有的則由于學習條件不好,基礎差等等情況所造成的,并不只是他不努力的問題。前一種學生受批評是應該的,對于后一種學生則應多加幫助。何況由于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學習中的分數(shù)是不可能像工廠中的生產(chǎn)指標那樣精確的。一個學生考一百分,另一個考五十分,這很顯然地是考五十分的人沒有學好,以致一半的考題都答不出??家话俜值氖且人麑W得好得多。但是,一個學生考九十八分,另一個學生考九十六分,那很可能是這一次教師出的某一題目正是第一個學生所記得的,而恰恰是第二個學生記得不夠完全的。很難由此斷定第二個學生的知識質(zhì)量一定比第一個學生差到哪里去。為了這樣的一分二分而痛哭流涕鬧情緒,那實在是思想太狹隘了,也忘卻了自己的學習目標究竟是什么。分數(shù)是學習成績的記號,學得好,自然會有好分數(shù)。而學好又是為了培養(yǎng)自己成為具有共產(chǎn)主義觀點的國家建設人才。如果為了分數(shù)背著沉重的思想包袱,為了分數(shù)而互相嫉妒,搞壞了同學之間的關系,甚至為了分數(shù)而自殺,那還要這分數(shù)做什么呢?更何況學習本來是長期的事,學校的功課也還不能包括人的才能的一切方面。(譬如,辦理行政事務的才能就不能包括。)我們也見過,有過去在學校里分數(shù)中常的學生到了工作崗位上能比分數(shù)高的學生工作得更好的。今天分數(shù)好固然很好,分數(shù)稍差也決不能由此斷定這個人一輩子就沒有什么大出息了。我們批評那種偷懶不學習老是考不及格的學生,同時,也不能鼓勵這種認為分數(shù)就是一切的思想。至于有的學校教師為了使本校學生分數(shù)好看起見,甚至故意降低課業(yè)的水平,那就更是一種對祖國對青年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是必須反對的了。
為了真正能成為我們在前面所說的,知識豐富、眼光遠大、思想開闊的國家建設人才,單單學好課本是還不夠的。因為課本還不能供給我們以成為這樣一個人才所需要的全部教養(yǎng)。蘇聯(lián)的國民教育制度分成四個部分,除了學前教育機關和學校之外,就還有校外兒童教育機關和成人文化教育機關兩大部分:包括著數(shù)量巨大的俱樂部、公園、文化宮、圖書館、博物館、講演所、少先宮、旅行站等等。人們從這里學到許多在社會生活中非常必要的東西??措娪啊⒖磮蠹堧s志、參加自己所愛好的社團活動,這決不是浪費。一個真正有教養(yǎng)的人決不會對于當前的問題不會分析,對于藝術作品不知欣賞。在這里,重要的是要把眼光放遠些,從祖國長久的需要去想問題。這將是對我們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