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掄
我們所處的世界,存在著有成千成萬的東西。究竟是怎樣構成的呢?自從很早的時候起,哲學家和科學家,就對這點發(fā)生了興趣。有些樣子與功用不同的東西或物體(例如一張本桌子和一張木板橙),顯然是由同樣的材料或物質造成的。但是表面顯然是不同的物質,并不一定就互不相關。
關于物質的構成,有兩個最基本的問題必須考慮。第一個是,世界上所有物質,究竟是由少數若干種基本物質所構成;還是根本就有許多種彼此獨立的物質存在?第二個問題是,物質究竟是什么東西構成的?
這兩個問題,在兩千多前以前,古代希臘哲學家,都曾考慮過。關于第一點,人類的心情似乎不容易接受自然界是過分繁雜與無系統(tǒng)的概念,所以很早人們就想到,世界上只存在有少數基本物質;其他各種物質,則系由這些拼合而成。此等基本物質,希臘哲學家稱之為“元素”。他們所辨別的元素。計有水,火,土,氣四種。這點與中國以前所信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是相近似的。不過古代希臘與中國所相信的元素,不符具體。到了十八世紀下半世紀,實質的(眼睛可以看見的)元素開始被確認。不同元素合并而成的物質,則稱為化合物。十九世紀初年原子學說發(fā)達以后,元素一一確定,其數目亦漸行增加。到了現(xiàn)在科學家所認識的化學元素,一共有九十六種,此等元素,計有二百八十幾個安定的同位素,和七百多個放射性同位素。至于化合物方面,已知者已達一百萬種以上(這數目還在繼續(xù)迅速增加中),其中絕大部分為有機化合物(碳化合物),后者又大部分是用人工方法,在實驗室中綜合成功的。關于物質最后是什么東西構成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中,存在著一種爭辯:一個學派,認為物資是可以無限分割的;另外一派,則認為物質將其細分下去,分到一種最后的大小,就不能再分。這種不能再分的東西,希臘哲學家把它叫作“原子”,這就是近代原子學說的先驅。不過主張此種事說的希臘人,并沒有能拿出事實的根據,來證實這種學說,所以在當時此說始終限于哲學推想的階段。到了一八○八年,英國化學家達爾頓,方始根據實驗結束,創(chuàng)立近代的原子學說。我們今日所信奉的原子學說,基本還是以達爾頓學說為出發(fā)點。但是在這一個半世紀當中(尤其是在最近六十年內),關于原子的知識,有了驚人的進步。我們認識原子本身的構成,也是相當復雜的(由中子質子、電子等構成),而且在適當情形下,一種原子可以變?yōu)榱硗庖环N,因此,所謂原子不可分說便又站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