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放
資本主義產生的一般情形是怎樣的呢?試看西歐的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例子。作為進行生產的最初的資本是怎樣來的?這個資本的來源叫做原始蓄積,它并不是某些特別勤勞所蓄積起來的,這個原則蓄積是一個充滿剝削、掠奪、殺戮的慘酷的歷史過程。它的第一個來源是商人與高利貸者對封建領主與農民以至家內手工業(yè)者的剝削。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生產的集中,這種商業(yè)資本與高利貸資本與一天天擴大集中起來,逐漸轉變成近代的工業(yè)資本,而這些商人與高利貸者就逐漸變成了近代的工業(yè)資本家。它的第二個來源是西歐商業(yè)資本家對于殖民地的直接的掠奪,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都曾經做過這樣的海盜。
這樣,經過原始蓄積的過程以后,在生產中資本不斷增加,再加上交通發(fā)展,市場擴大,手工工場便大大發(fā)展起來,這種生產力的不斷地提高,要求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因而就發(fā)生了“產業(yè)革命”——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工具的生產。產業(yè)革命更給生產發(fā)展以絕大影響:生產力空前的提高,資本家更大的集中,而另一方面是舊式的手工業(yè)生產者迅速的破產,農村中階級分化也大踏步地向前邁進,這供給了西歐資本主義發(fā)展所必須的工錢勞動者——無產階級與產業(yè)預備軍。
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后要像西歐一樣,經過商業(yè)資本與手工業(yè)的結合,再經過工場手工業(yè)來個產業(yè)革命,產生中國的資本主義,是否可能呢?不可能的,因為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前就沒有生長起比較發(fā)展的私營商品生產的手工工場,也沒有對外
掠奪殖民地的成果反被別國來掠奪,并且在鴉片戰(zhàn)爭后手工工場便破產了。
那末,中國資本主義的新式產業(yè),又是怎樣產生出來的呢?說來話長。
第一節(jié)外國商品的輸入與中國封建經濟的崩潰
到了鴉片戰(zhàn)爭前夜,西歐許多國家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已很發(fā)達,國內市場已不夠容納,已有向國外發(fā)展。亞洲的落后國家,自然是他們發(fā)展的最好的對象了。于是,印度和中國等就遭到大風暴的來臨。
這在中國的開始,就是鴉片戰(zhàn)爭。中國拒絕買英國運來的鴉片,英國便派來了兵艦打中國,腐爛的滿清統(tǒng)治機構,當然抵御不了英國的洋槍大炮,兩次鴉片戰(zhàn)爭(第一次中英之戰(zhàn)一八四○——二年,第二次英法聯(lián)軍一八五五—五八年,一八五九—六○年)都是中國失敗,定上了三個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從此中國的閉關政策被打破,割地(香港)賠款(共三千七百萬兩),沿海沿江開十四個口岸通商,外國輪船可以直駛中國的長江內地,關稅的不自主,最惠國條約的確立,外人可以深入農村傳教買置地產等等都從此開始。以后的發(fā)展是愈來愈厲害。這在經濟上給了中國那此影響呢?
對外戰(zhàn)爭失敗要付出的大量的賠款結果,就是苛捐雜稅的加重。同時,更重要的是,由于外國商品的大量不斷地輸入,引起了中國內部經濟在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激變,這就是說,外國資本主義商品的輸入打破了中國自足自給的農村封建經濟。農民不僅因為是統(tǒng)治階級捐稅的主要負擔者的原故,使生產日益衰落,而且由于外國商品與農產品間不等價的交換(外國資本家以資本主義的機器生產方法,用少量勞動生產多量工業(yè)品,來與中國農民以落后的生產方法用多量勞動生產出少量的農產品交換),使得這種衰落更加厲害。
獨立的和工場的手工業(yè)也遇到破產和毀滅的命運了。土貨成本高,精糙,洋貨成本低,又漂亮,這已經無法相比了,加上外國戰(zhàn)勝者從不平
等條約中取得低稅(關稅百分之五,再加附加稅百分之二·五便可通行全國不再抽稅)及各種保護特權等原因,使得土貨在市場無法立足了。
破產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便這樣逐漸變成出賣勞動力的無產者,成為世界聞名的“中國苦力”。他們形成一支廣大的產業(yè)預備軍,逐漸向通商發(fā)達的口岸集中,往日守土重遷的舊習,已鎖不住他們。這是一個殘酷,凄慘,饑寒離別的痛苦過程。(就在這個過程當中,曾產生偉大的太平天國農民戰(zhàn)爭。)
同時,在另一方面,外國資本家們及其政府,中國的貴族官僚們陸續(xù)地在中國移植了外國制造的新式機器,創(chuàng)辦起新式資本主義的企業(yè)。
下面,我們把這種新式企業(yè)分做外國資本經營,買辦資本經營和民族資本經營三類來敘述它們產生的過程。
第三節(jié)外國資本在華企業(yè)的產生
外國資本在中國最早經營的企業(yè)是交通業(yè)與銀行業(yè),如一八六五年英商港澳輪船公司,一八六七年太古公司等,和少數的銀行如一八六七年上海匯豐銀行,這些少數企業(yè),每還不是工業(yè),它的作用是便于商品的輸入運銷以及原料品的采買運送。到了一八九五年,中日戰(zhàn)爭中國失敗后,定立了馬關條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內地辦工廠。在這以前外國資本家對華主要的是商品輸出(把商品賣給中國),在這以后,便逐漸把資本拿到中加來經營產業(yè)了,這叫做“資本輸出”。
另一方面中日戰(zhàn)爭時期正是西歐資本主義轉入帝國主義階段的時候(十九世紀末葉),在前一階段(商品輸出),一般的資本主義國家內產業(yè)還是向上發(fā)展,但是到十九世紀的末尾十年,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在本國內已經感覺到投資的困難,找不到有利的投資的場所,而在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內,勞動力便宜,原料可以就地采辦,就地制造,就地出賣,也省運輸的用費,這樣,生產的成本既低,還可利用這些地方原有的落后的各種封建剝削甚至奴隸剝削制度來獲取超額利潤。例如在中國一般工廠中引用的工頭
制度,碼頭上的包頭制度,紗廠內的包身工、養(yǎng)成工等;又如日本在冀中平原收買棉花,英美煙公司在許昌等產地收買煙葉,利用原來的商業(yè)資本商利貸的方法,利用度量衡的不統(tǒng)一等等都是他們榨取超額利潤所采取的手段。
一九二五年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輸出的資本,在中國的資本主義企業(yè)中占著絕對的優(yōu)勢,它不但殘酷地剝削了中國工業(yè)群眾,使中國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經濟愈趨破產,而且壓制了中國民族資本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這里附帶談到一點,即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資本輸出,為要保障他資本的安全,必須到了他對這殖民地的政治統(tǒng)治力相當隱固,而有把握以后他才敢干,而對殖民地的資本的輸出,卻又使他對這殖民地的政治統(tǒng)治力量更加增強起來。
第三節(jié)買辦資本企業(yè)的產生
最初外國資本家們,原是不熟悉中國情形的,因此,在通商口岸所開辦的“洋行”里面,都雇請了最初和外國人做生意的中國商人,擔任經紀人的任務,這些人便叫做“買辦”。
他們替外國資本家服務?!百I”什么?中國內地的原料?!稗k”什么?辦理外國貨輸入中國內地的事務。
買辦們?yōu)橥鈬Y本家在內地比較中心的城市,設立了推銷處、代為收買原料的機關和運輸機關,并和各城市各鎮(zhèn)集上的高行、錢店、高利貸者等聯(lián)系起來,同時尋擇適宜的種植各種原料的地區(qū),推廣種植,如陜西漢中和河北平原等地擴大種棉,河南許昌附近及膠東擴大種煙。他們用盡一切方法誘逼宣傳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于是農民們就逐漸淪為外國資本家的原料供給者了。
到中國去發(fā)財的資本家們,有不同的國籍,因此,買辦們雖然還是中國人,可是不能不加上實際上的外國籍,這就是英國買辦,日本買辦等等。在中國只要有多少不同國籍的外國資本家,就有多少不同的買辦集團。誰個奴才不想討得主人的獎賞?買辦們亦復如此,他們都很忠心地想討得他們所服務的洋行的器重。而外國資本家們也就利用這條線索,從上到下,從內部掌握住
中國。他們不僅會做經濟上的買賣,還會做政治上的買賣,趁著每個可能的機會去抓取中國某部份某派別的統(tǒng)治者集團,并取得各種各樣的特權。以往中國歷史上查不出來的“買辦階級”,就是這樣形成的。
不用說,外國資家們在經營企業(yè)當中,要給他們薪水,給他們分紅,在財政貸款當中,給他們回扣。同時在運輸采買上他們更可提高剝削,從中揩油。外國人發(fā)大財,他們就發(fā)小財。這樣逐漸蓄積了相當數量的貨幣。
也就在外國資本輸入中國在華開辦企業(yè)(有直接經營和間接經營)的過程當中,這些買辦學會了外國人經營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本領和經驗。他們既然發(fā)了小財,當然可以一面仍舊做買辦,一面做些自己的經營,如輪船公司、銀行、工廠等。它們最初多是與外國資本家“合作”,后來單獨經營的逐漸增多起來了,但他們對帝國主義經濟的依賴性是不會減少的,而只有更加密切,
這些買辦資本家們,在中國經濟的各部門中都占有勢力,他們還勝過民族資產階級。同時由于帝國主義與中國統(tǒng)治階級間的關系,這些買辦,當然在中國政治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一九二五——二七年大革命初期,香港匯豐銀行的買辦陳廉伯,他就是廣州商會的會長,曾和當時的國民政府武裝沖突,要趕走以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勢力,商團是他的武裝力量。又如上海吧,市商會和銀行公會中的許多領袖及滬上有名人物,很多都是英美日法等國在華企業(yè)的買辦,差不多每個外資企業(yè)中都有他們的系統(tǒng)。比如像×××,他是法國資本的買辦,他是天主教的神父,他是上海中國地界的很大的一個資本家,華商水雷公司和南市華商電車公司的經理。比如像日本三井洋行的買辦王一亭,他是上海的紳士,他是佛教會的“大善士”,他還有許多企業(yè)的股票,他自己也直接經營了企業(yè)。比如北四行的頭子周作民,他是銀錢業(yè)的聞人,從一九三五年起是中日經濟提倡協(xié)會的會長。
抗戰(zhàn)以來的大后方,做外匯投機的,操縱物價的,把持運輸機關的,常常在戰(zhàn)爭緊要關頭進行投靠活動的大資產階級,實際上大半是買辦資
產階級,如英美派資產階級德意派資產階級以及俄日派的買辦資產階級——這些派別的買辦資產階級出于他們本身的狹隘的階級利益,而各自在一定的條件和階段中對抗戰(zhàn)于抱著不同的態(tài)度。
第四節(jié)民族資本企業(yè)的產生
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結果,在中國統(tǒng)治階級當中產生了一種想法,他們說:中國打敗仗●●沒有洋槍大炮,同時鴉戰(zhàn)爭后的太平天國●●之能夠鎮(zhèn)壓下去,也不能不依靠于外國軍隊的幫助。因此他們想,必須創(chuàng)立軍用工業(yè)。于是,曾國藩李鴻章等奏請朝廷開辦軍用工業(yè),如最早的一八六二年的安慶的軍械所,上海蘇州制造局,上海的江南造船廠、招商局,在天津金陵的機器局等等,均在這一時期建立。這時還開始了煤礦的開采,如開平礦務局等,他如國營戶部銀行,都是民族資本的先河。這些“官辦”的產業(yè),大部份因官僚們中飽貪污而失敗。他們是把官辦企業(yè)當做“肥缺”看待的。
另一方面,大官僚們既然首先接觸到資本主義,限看外國機器制度的商品,價廉物美,很可賺錢,于是,他們就把從人民身上刮地皮刮來的錢拿出來開辦新式的工廠,如一八七八年左宗棠在甘肅高立織呢機器廠,而設立得多的是棉紡織廠,如一八九一年唐松巖在上海開辦機器紡紗局,一八九三年張之洞在武昌設立湖北紡紗織布官局等。另外還有人開辦銀行,如盛宣懷辦中國通商銀行等等。
這些都是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之類的企業(yè),而這里的“商”是些什么人物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盛宣懷薛福成張之洞以及唐松巖等,實際上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官僚。
這是民族資本企業(yè)產生的最初的情況。后來,曾有不少軍閥官僚刮地皮而成資本家的,用不著去枚舉,這是第一。
第二,在各通商口岸附近和外國資本主義影響最早達到的地區(qū),有些大地主看到了新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有利可圖,他們把多年地租剝削的蓄積,拿出來從外國購買機器,開辦工廠。中國民族資本家所辦的企業(yè),主要是紡織業(yè)和面粉業(yè),
(注:原文字跡模糊處錄為“●”)
這兩個部門中,有些代表人物原來就是大地主例如,榮宗敬是無錫的地主(無錫是接近上海的城市),他最初在無錫開了福新面粉廠和在常州開了申新紗廠第一廠(這是最初的廠名,不是上海周家橋第一廠)。后來他經過第一次歐洲大戰(zhàn)的時期而大大地發(fā)起財來,刺激了他擴大自己的企業(yè),因此先后共辦了九個紗廠,五個面粉廠,抗戰(zhàn)前成了中國的紗廠和面粉大王。又如南通(長江沿岸的城市)的大地主滿清末年中過狀元的張謇,在外國資本主義影響之下,在本鄉(xiāng)提倡棉紡織業(yè),開辦了大生紗廠,并推動了南通附近許多城市,如崇明、如皋等縣的棉紡業(yè),造成中國新式棉防織中心區(qū)之一。從崇明北岸起直到阜寧縣,有八百個大植棉區(qū)。在那兒并出現了很多鹽墾和墾植公司。
第三,向新式工業(yè)的投資還有商業(yè)資本。商業(yè)資本很早就相當發(fā)達,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它雖未能和手工業(yè)生產結合而產生新式的工業(yè),不過,由于商品流通的擴大,商業(yè)資本的累積加多起來。這是商業(yè)資本家,在有利的情況下便把資本投到工業(yè)部門中去,自己便成為工廠的老板或股東了,他們本來一部是在城市經營進出口批發(fā)生意的,一部分是內地行商。他們當中有許多是受買辦們直接間接支配的。這樣出身的資本家,大多只是些中小的資本家,很少赫赫有名的。內地的中小工廠廠主,大多是屬于這一類的。
第四,是華僑資本對國內的投資。中國在南洋群島,安南,泰國(暹邏)和南美洲的僑民很多。在南美洲的多是經營洗衣工作,菜館之類;在南洋除了經商外,有的還經營資本比較大的橡膠業(yè)或其他制造業(yè);在泰國大多是經營碾米廠之類。他們或是和外國資本家合作,或是獨資經營,有的相當發(fā)了財,成為大資本家,如以藥類制日造業(yè)聞名的胡文虎,以經營樹膠業(yè)有名的陳嘉庚。
這些在國外華僑資本家,政治上經濟上都受著帝國主義者的嚴重限制與壓迫,所以,一般說來,他們的民族觀念還強,希望有一個強盛的祖國,有如外國資本家所有的祖國那樣保障他們在國外經營。同時,他們也希望到國內來投資,
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并希望能有好的政府保護他們與外資競爭,因此,華僑資本對于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常起相當作用,孫中山先生在國外的革命活動,曾是以他們?yōu)橹匾幕A之一的。國民黨中不乏此等元老。
直到現在,華僑資本家在國內的投資,固然沒有多大的發(fā)展,但是華僑資本仍不失為中國民族資本的來源和組成部份之一。
第五節(jié)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特點與近代階級的產生
總結上述,鴉片戰(zhàn)爭以后所產生的近代中國新式資本主義的企業(yè)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外國資本經營的,二是附隸于外國資本的買辦資本經營的,三是民族資本經營的,民族資本又有它不同的來源,可分為官僚資本,地主資本,商業(yè)資本和華僑資本。大體說來,前二類資本在中國新式企業(yè)中的比例,在辛亥革命前約占百分之八十以上。
然而,在這三類資本當中,只有第三種才是真正的中國的民族資本。我們所說的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的過程,在嚴格的意義上說,只是指這類資本產生的過程。
下面我們便來看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特點:
第一,由于中國民族工業(yè)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即外國資本主義侵入以后才發(fā)生的,所以中國人民的血汗主要地不是滋養(yǎng)著民族資本,而是滋養(yǎng)著外國的資本,而外國資本的唾余而豢養(yǎng)著為他們服務的中國買辦。買辦資本實盾上是隸屬于外國資本的,是外國資本的附庸。這樣,中國的民族資本自然是非常脆弱的。
第二,中國資本主義生長時,世界資本主義已經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要帝國主義階段了,因此中國民族企業(yè)是在強大的敵人壓迫之下生長著的,它的生存與發(fā)展不僅有封建制度的束縛,而更嚴重的是同時還存在著帝國主義對華的民族壓迫。在這里要反對托派的反革命理論,托派不承認外國資本與中國民族資本所經營的企業(yè)之間的區(qū)別,這正是說明他們是帝國主義御用的代言人:
第三,它不是由手工工廠演化而來的,相反的,手工工廠及其他手工業(yè)和農業(yè)在外國商品迫害下趨于毀滅與破產,因而新式企業(yè)的發(fā)育生長不能不是很慢的。于是,中國小生產者的農民和手工業(yè)者,與生產手段的脫離的過程,便不能不是比西歐各國更加慘痛的過程。中國無產者不僅受著資本主義剝削的痛苦,而且特別受著資本主義發(fā)民展不足的痛苦。
這就是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主要特點。
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固然有它的特點,固然與西歐的情況不相同,但不論怎樣,它們之間卻有著一個基本的共同的地方,就是它們的資本的來源同是由于剝削和掠奪的結果。官僚資本還不全是民間的膏血?地主資本還不是長期封建剝削的結果?
這里我們還須反對一種反革命的理論:托洛茨基派把中國資本主義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生長起來的事實加以理解,他們主張外鑠論,這種理論說中國資本的發(fā)生完全是由于外來的影響。這是不對的。因為:第一,在上一篇里,顯明地可以看到中國已有資本主義的萌芽;第二,在本篇上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到它是生根在正在崩潰的中國封建經濟當中的;第三,外國移來的機器技術之所以能在中國生長,正是說明中國有了接受的條件。另外還有一種“國情論”,它辯護著“資本主義是外國貨”。它說中國有中國的“國情”,所以馬克思主義是不適于中國的。它實質上不過是●●論的變種而已。
由于新的生產關系在中國的發(fā)生,即資本主義的產生,所以在中國也有了新的階級的出現,這些新出現的階級是:
第一,民族資產階級,他們所經營的各種產業(yè)(主要是輕工業(yè)),資本一般地都不雄厚,大多是中小資本家。競爭力是非常薄弱的。
第二,買辦資產階級。這個階級是附屬于外國資本而生存的,因此,有英國派買辦集團,美國派買辦集團,日本派買辦集團等等。它們不僅是做買辦,投資于輕工業(yè)而且特別投資于銀行、交通業(yè)、商業(yè),因此,它們可以在他們后臺老板的協(xié)助指導下操縱中國民族工業(yè),控制民族資產
階級的行動。
在抗日戰(zhàn)爭的現階段,隨著帝國主義陣線的離合,在中國統(tǒng)治階級當中起決定支配作用的,有英美派資產階級和親日派資產階級。這在前面已提到過了。
第三,無產階級。在城市中是產業(yè)工人,在鄉(xiāng)村中是雇農,以及其他出賣勞動力過活的職工。
伴隨著中國資本主義產生和新階級的出現,中國曾產生了民主主義的和改良運動和革命運動。太平天國運動被鎮(zhèn)壓下去之后,伴隨官僚資本新式企業(yè)而出現了新官僚康梁的戊戌變法,它雖只是改良運動,也被保守的反對勢力所粉碎了。到一九一二年便爆發(fā)了的辛亥革命只限于推翻滿清,而沒有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口號,它還只屬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至于新民主主義革命中不可缺少的參加者——中國無產階級在這時雖已出現,但它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治力量,則還是五四運動以后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