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模型是高中物理動力學部分的重要模型之一,它綜合考查了牛頓運動定律、摩擦力、相對運動等多個知識點.在深度學習理念下,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解題方法,更要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物理原理,能夠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各種復雜情境下的問題.通過對板塊模型解題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
1水平面上無外力作用的板塊模型
例1如圖1所示,木板 A 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可看作質(zhì)點的物塊 B 以 v0=2m/s 的速度從木板A的左端水平滑上木板.之后 A,B 的 v-t 圖像如圖2所示. g 取 10m/s2 .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圖1
圖2
(A)A的摩擦力與運動方向相反.(B)A、 B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μ=0.1 (C)A的質(zhì)量是 B 的兩倍.(D)A 的最小長度 業(yè)
解析在水平方向 A 僅在摩擦力作用下做加速運動,所以摩擦力與運動方向相同,(A)選項錯誤; B 的加速度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 μmBg=mBa ,解得
,(B)選項正確;在水平方向
兩物體均僅受摩擦力,而且加速度大小相等,所以兩物體的質(zhì)量相等,(C)選項錯誤; A 的最小長度等于 0~1s 內(nèi)兩物體的 v-t 圖像所圍成的面積,所以 A 的最小長度為
0(D)選項正確
解題策略 遇到這類問題,學生需要從對物體的受力分析入手,求解各自的加速度,進而運用牛頓第二定律和 v-t 圖像求解相關(guān)物理量,讓學生初步掌握了板塊模型的基本解題步驟.
2水平面上有外力作用的板塊模型
例2如圖3所示,在水平地面上靜止放置一塊木板,其最右端有一個可視為質(zhì)點的木塊.已知木塊的質(zhì)量 m=1kg ,木板的質(zhì)量 M=4kg 、長度 L= 4m .木板的上表面與木塊之間、下表面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 μ=0.2 現(xiàn)以水平力 F=28N 拉動木板, g 取 10m/s2 .求:
圖3
(1)木塊加速度 a1 的大小和木板加速度 a?2 的大小;(2)木塊滑到木板左端所需的時間.
解析(1)對木塊有 μmg=ma1 ,
解得 a1=2m/s2 ,
對木板有 F-μmg-μ(M+m)g=Ma2
解得 a2=4m/s2 :
(2)木塊滑到木板左端時,它們的位移差為木板的長度,有人 解得 t=2s
解題策略此例題引入了外力,使問題更加復雜.學生需要在無外力的基礎(chǔ)上,重新進行分析受力情況,依然運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加速度,進而求解運動學的量,進一步深化了對板塊模型的理解.
3傾斜面上的板塊模型
例3如圖4所示,傾角為 θ 的斜面 C 固定在水平面上,質(zhì)量為 ψm 、長度為 2L 的木板 B 恰能靜止在斜面頂端,木板 B 與斜面底端固定平臺 D 的厚度相同,其下端到平臺 D 的距離為 s 一質(zhì)量為 2m 且可視為質(zhì)點的物塊 A 以平行斜面向下、大小 的初速度從上端滑上木板 B ,木板 B 與平臺 D 碰撞后立即停止運動.已知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物塊 A 與木板 B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木板 B 與斜面 C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的2倍,重力加速度為 g
圖4
(1)求 A,B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若 s>L ,求 A,B 共速時,木板 B 前進的距離;
(3)若 0.5L?s 解析 (1)設(shè) A,B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 μ1,B,C 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 μ2 , 木板 B 恰好靜止在斜面頂端,有 mgsinθ= μ2mgcosθ ,其中 μ1=2μ2 , 解得 μ1=2tanθ (2)A,B 整體所受外力的矢量和為0,所以系統(tǒng)動量守恒,以沿斜面向下為正方向,根據(jù)動量守恒定律有2mv。=3mU共, 對物塊 A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2mgsinθ- μ1?2mgcosθ=2maA, (20 對木板 B ,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可得: mgsinθ+ μ1?2mgcosθ-μ2?3mgcosθ=maB, v#2-0=2aBxB 聯(lián)立解得 xA=2.5L,xB=L (3)若 0.5L?s 則 A 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W=μ1?2mgcosθ?(s+ 2L)=4(s+2L)mgsinθ. 解題策略這道例題將板塊模型放置在傾斜面上,改變了物體的受力環(huán)境.學生需要考慮重力沿斜面和垂直斜面的分力,通過整體法和隔離法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求解,拓展了對板塊模型的應(yīng)用能力. 4結(jié)語 本文從深度學習視角出發(fā),通過對板塊模型由淺到深的例題分析,闡述了其解題策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構(gòu)建知識體系,培養(yǎng)思維能力,實現(xiàn)深度學習.同時,學生自身也應(yīng)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多思考、多總結(jié),不斷提升自己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褚祝文.基于新高考的高三復習課深度學習教學策略—以“牛頓運動定律的應(yīng)用:板塊模型”為例[J].中學物理, 2021,39(9):37-40 [2]陳訓毅.深度學習視角下“物理模型”的教學實踐—以“板塊模型的臨界問題”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4(26):48-51. [3]賴世鏘.指向深度學習的思維型課堂實踐—以“力學三大觀點在板塊模型中的應(yīng)用”為例[J].教學考試,2024(3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