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是一個詩人輩出的偉大時代。有這樣一位唐代詩人,他被后人賦予了別具深意的號—“詩魔”。這個“魔”并非指他的詩詞寫盡妖魔鬼怪的陰暗面,而是說他作詩時極為入迷,以至于廢寢忘食。他在《醉吟二首》中提及“酒狂又引詩魔發(fā),日午悲吟到日西”,描寫的正是自己作詩的狀態(tài)。他本人卻很低調(diào),自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顯得平淡而平凡。他就是與李白、杜甫齊名的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的。他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要關(guān)注民生,在古代文學史上第一個喊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文學創(chuàng)作口號。這一口號猶如一塊重石打破了湖面的平靜,他也因此被冠以“現(xiàn)實主義詩人”的稱號。帶著這樣的認識,我們再細細品讀他的春日之作《錢塘湖春行》,便別有一番深意。
一、詩詞鑒賞,以詩觀景
錢塘湖是西湖的古稱,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以獨有的綺麗風光吸引了歷朝歷代的文人雅士,歌頌西湖美景的詩篇燦若星辰。而本詩以嚴謹?shù)慕Y(jié)構(gòu)、精工的對仗、淺近的語言、準確的用詞,讓本就靈動自然的杭州更顯清新氣質(zhì),成為歷代文人贊美西湖的名篇佳作。
首聯(lián)是“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詩句中出現(xiàn)了兩個當時當?shù)氐拿麆俟袍E—“孤山寺”和“賈亭”。孤山寺坐落于秀麗挺拔的孤山山峰之上,淡然幽美,與世無爭;“賈亭”是貞元年間(唐德宗年號)賈全任杭州刺史時在湖中所建。作者惜墨如金,僅用一句話就交代了自己的行蹤一一由湖西,北向湖東而行。當時,詩人閑庭信步,穿過孤山,繞過賈亭,觀賞沿途的一切美景。當詩人來到西湖邊,看到了這樣的壯觀景象:春雨過后的西湖碧波蕩漾,湖水上漲,詩人所說的“初平”,指湖面幾乎與堤岸齊平,恰到好處。而湖面上水汽與霧氣交織,像薄紗一般籠罩著西湖,詩人所說的“云腳”,指的就是這種煙霧交融的朦朧美態(tài)。
頷聯(lián)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首聯(lián)描寫的是詩人目之所及的西湖壯觀景象,而隨著游蹤推移,詩人的視線由遠及近,從遠處的山水轉(zhuǎn)向眼前的花草樹木,以及這里棲息的可愛小鳥。此聯(lián)上句寫詩人發(fā)現(xiàn)好幾處早鶯已開始爭奪“向陽之樹”,它們在樹上輕歌跳躍,好不歡快。那南歸的燕子呢?一只只都在辛勤銜泥筑巢,為建造美好的居所而奔波。詩人巧妙地用“早鶯”和“新燕”,傳達出春天的早與新,讓春日西湖更顯生機無限。
如果說首聯(lián)是一幅靜態(tài)的水墨山水圖一輕煙彌漫、薄霧籠罩、山色清新,那么頷聯(lián)呈現(xiàn)的則是鶯歌燕舞的動態(tài)畫面,讓人浮想聯(lián)翩,充分展現(xiàn)了春日西湖生機盎然的景象。尤其是詩中的“爭\"字,生動傳達了黃鶯爭奪的情態(tài),它們或以歌聲競唱,或以動作快慢競賽。這兩句詩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聲,十分傳神,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頸聯(lián)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頸聯(lián)與頷聯(lián)相互照應(yīng),前者描繪小動物們的快意,后者著眼于繁花與綠草。但與盛春、晚春不同的是,它們在形態(tài)上各有特點:先說春花,由于春天剛剛降臨大地,自然不能用“百花齊放”“姹紫嫣紅”來形容,而應(yīng)是東一團、西一簇的“花團錦簇”,這種形態(tài)恰恰符合詩人筆下的“亂花”;同時,“迷人眼”耐人尋味,既可以指這東一團、西一簇的繁花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也可以說這些繁花仿佛想迷亂人的眼晴,這種擬人化的描寫讓花具備了人的情思。下句中,詩人將視角轉(zhuǎn)向春草,和“亂花”一樣,早春的草并非密密麻麻,詩人用“淺草”一詞,指的是春天剛冒出地面的柔軟小草,它們正處于欲長未長的幼嫩狀態(tài),此時才剛剛沒過馬蹄。這與首聯(lián)的“初平”一樣,都說明杭州西湖的一切美景、美物都恰到好處。對“亂花”“淺草”的描繪,體現(xiàn)了詩人敏銳的觀察力,而非隨意刻畫成繁花似錦、萬紫千紅、百花爭艷,從中也可窺見詩人求真務(wù)實的作風。
尾聯(lián)是“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結(jié)尾是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摯情感,他說湖東的沙堤是自己最愛的地方。沙堤像一條修長的絲帶,靜靜地臥在西湖之上,貫穿整個西湖,站在這里能領(lǐng)略到西湖的全貌湖光山色。我們仿佛也置身于春日西湖之中,此時游人絡(luò)繹不絕,誰也不想辜負這春光美景,都在盡情享受這溫馨和煦的春日。彼時的詩人在欣賞美景時,心情也充滿了無盡的喜悅,“行不足”不僅指自然景色無比綺麗,更表達了詩人意猶未盡的心情。
總的來說,詩人精心描繪了初春的西湖之景,表達了對山川自然的無限熱愛,這其實是常見的情感表達,但除此之外,詩中還隱含著他內(nèi)在的情思。
二、知人論世,剖析情思
王國維曾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睋Q言之,人在觀賞自然之景時,往往帶有自己的主觀情感。正如柳宗元觀賞小石潭,起初心境閑適,因而感受到魚的快樂、景色的優(yōu)美;后來看到溪流曲折,不由得聯(lián)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因而感到幾分凄涼。同樣,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也蘊含著他自己的情思,因此,我們先要知人論世,才能讀懂詩人的內(nèi)心所想。
(一)知人論世話詩人
知人論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評論中解讀詩詞、文本內(nèi)涵的基本方法,也是古詩(詞)文賞析中常用的分析手法。白居易年少時經(jīng)歷了藩鎮(zhèn)戰(zhàn)亂,立志苦讀,試圖改變大唐的運勢,匡扶社稷,以實現(xiàn)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偉大抱負。他的勤奮在官宦生涯中也得到了積極回報:28歲即進士及第,官至翰林學士。在職期間,他積極參與朝廷議論、上書政事、直陳時弊;同時,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他敢于為人民發(fā)聲,將對唐代社會問題的發(fā)現(xiàn)融入詩詞字里行間,深刻反映底層人民的困苦,為大唐天下可謂“鞠躬盡瘁”。唐憲宗也算一代雄主,對他的建議大多采納,但隨著白居易頻繁上書,甚至直接指出唐憲宗為政的弊端,這其實已是“逆鱗之舉”。而當宰相武元衡被刺殺時,他再三上書查辦兇手,這引起了有心人的猜忌,被誣告為“越職言事”,后唐憲宗將其貶為江州司馬。這是白居易在政治上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但他并未灰心喪氣,一直等待著重返朝廷的機會。
后來,唐憲宗暴斃,唐穆宗繼位,白居易被召回長安,擔任了有一定分量的職位。但唐穆宗并非雄才大略之主,他懶于理政,導致朝廷烏煙瘴氣、朝綱混亂。面對這樣的局面,白居易十分失望,于是上書要求外放,50歲時,他終于得到外放機會,赴杭州任刺史。文章正是寫于他剛到任之時。
(二)解讀詩聯(lián)析情思
《錢塘湖春行》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讓人在閑暇中更覺生活的閑適,但其實也隱含著詩人的偉大抱負。杭州刺史任上,成為白居易政治生涯中一段富有成效的實踐歷程。他將主要精力投入到地方治理中。因此,他在詩中竭力描繪西湖美景,正是想一展身手的鋪墊一一面對如此美好的山川美景,誰能不倍加珍惜、奮發(fā)圖強,讓老百姓的生活“更上一層樓”呢?其實,首聯(lián)和尾聯(lián)已有所體現(xiàn)。
首聯(lián)中出現(xiàn)的“孤山寺”“賈亭”雖是游蹤記錄,卻并非無心之筆。孤山寺為南朝明君陳文帝所建,至今留名;賈亭是前任杭州刺史所建,也留下了芳名。
有感于此,白居易怎能不心動?他也想在這個地方有所建樹,留下芳名,詩人濟世為懷的情思在這滿湖春色中漸漸化作發(fā)奮的動力。尾聯(lián)的“白沙堤”,經(jīng)歷代官員整治與維護,它既能貯蓄湖水、灌溉農(nóng)田,也是游人觀賞西湖的絕佳去處。所以,綜合來看,尾聯(lián)中的“最愛”表面上是說作者喜愛初春西湖的美好春光,實際上,詩人內(nèi)心真正“最愛”的是一直縈繞于心的夢想和志業(yè)—一在杭州實現(xiàn)自己“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詩中流露的正是這種期待與喜悅之情。當然,如白居易所愿,他在任上興修水利,極大改善了杭州百姓的生活,深得百姓崇敬與愛戴。
三、結(jié)語
白居易的詩雖沒有李白詩的瑰麗想象,也未必有杜甫詩的深刻沉重,但他有著對大自然的敏銳覺察和獨特理解。在他的詩篇中,既有充滿生機活力的淡墨山水,也有春光艷麗的杭州西湖,讓人沉浸在美麗的大自然中久久不能自拔。同時,他還將對現(xiàn)實、社會的人生經(jīng)歷與感悟融入詩詞字里行間,讓人在領(lǐng)略自然風光之美的同時,也能尋覓到人生的價值?;蛟S,這就是我們鑒賞古詩詞的價值和意義所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