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贏得高考,高考作文是必須跨越的關卡。但現(xiàn)實中,高考作文卻像一頭兇猛的“攔路虎”擋在同學們面前。同學們可能會因沒有合適的策略應對而喪失了寫作的自信。這確實是一種遺憾。本文立足2024年高考作文文題,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出發(fā),為廣大學子尋找應對與突破高考作文困境的“四重奏”,希望能給大家?guī)韱l(fā)。
一、讀懂當前高考作文的文題方向
2024年高考已悄然落幕,但我們要從過往的作文文題中吸取經驗教訓,得出更好的應對思路。不妨結合2024年高考的作文題,看看當前高考作文的文題方向。
第一,重視文化的體驗。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擁有厚重文化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當前,高考作文題傾向于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們要關注社會上的文化現(xiàn)象及由此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如2024年北京卷的議論文題“歷久彌新”,要求從文學經典、民俗風俗出發(fā),探索文化視域下“歷久彌新”的時代意義和價值。
第二,關注個體的成長。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新人,我們面臨著諸多成長中的問題與困惑。面對這些,不能單純“鉆牛角尖”,而要靈活應對,通過與朋友、老師、親人的溝通交流及時梳理問題,找到原因,樹立積極的成長觀和價值觀,明確個人成長的意義,更要將其融入社會發(fā)展大勢中審視,而非一味蜷縮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如2024年全國甲卷的“坦率交流”、天津卷的“自定義”、上海卷的“認可度”,都要求我們分析和處理好個人與他人、社會的關系。因此,我們要個性表達自我,積極參與社會實踐與思考,認清個人成長的意義。
第三,聚焦科技的發(fā)展?!翱茖W是第一生產力”,沒有強大的科學技術支撐,中華民族難以實現(xiàn)快速發(fā)展,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也會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如今,中國科技實力位居世界前列,若考生對身邊和社會的科技發(fā)展一無所知,便無法融入社會進步,更難以從科技發(fā)展中找到個人能力提升和思維突破的方法,這值得我們深思。因此,2023年全國甲卷的“人·技術·時間”和2024年新課標I卷的“人工智能”,都深刻關注時代科技發(fā)展,若對此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便無法寫出立意深遠的高考作文。
第四,強調思維的品質。高考作文是對邏輯思維能力的嚴格考查,語言表達、觀點提煉、作文結構乃至思想體現(xiàn),都彰顯著思維能力。若不能從全局把握作文,寫出的文章注定無法引發(fā)閱卷老師的共鳴。因此,寫作時不妨多思考“為什么”和“怎么做”:閱讀文題后有什么觀點?圍繞觀點應如何安排結構?需要選用哪些論據?選定論據后如何表達?總結起來就是一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段落間的邏輯關系是什么…只有對這些有清晰認識,才能在不斷練習中提升思維深度,讓作文具備可讀性。
在一定意義上,明確了這些方向,我們便找到了高考作文的努力目標,但如何才能寫好考場作文呢?
二、突破高考作文困境的“四重奏”
(一)巧擬標題,挖掘亮點
標題是作文的“眼睛”,也叫“文眼”,是給閱卷老師的第一印象,更是傳遞作文主旨的有力“武器”。一個有亮點的標題,能產生動人心魄、先聲奪人的效果。擬寫標題的策略有很多,其中最佳方式是對偶擬題一—這種方式干脆直接,既能充分表達想法,也為文章劃定寫作方向,避免偏離主題。以2024年全國甲卷“坦誠交流”為例,優(yōu)秀標題如“懷坦誠交流之心,創(chuàng)真正相遇之美”“鑄坦誠交流之鑰,開真正相遇之門”“展坦誠交流之翼,赴真正相遇之約”,這些標題由詞性、意思相對的短語或句子構成,既彰顯邏輯的哲學之美,又體現(xiàn)觀點的新穎性,能迅速吸引閱卷老師的關注。
(二)強化立意,高遠深刻
立意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寫作意圖在文章中的集中體現(xiàn),一篇文章的立意優(yōu)劣,是其能否成為考場佳作的重要標準。在立德樹人的新時代、新課標背景下,我們應這樣立意:
第一,根據命題確定立意。高考作文命題者有獨立的命題意圖,他們通過材料考查同學們的語言文字分析能力,這就要求我們抓住材料核心進行概括,精準貼合命題方向。如2024年新課標ⅡI卷指向“不斷探索未知之境”,仔細分析便知,關鍵在于“不斷”這一狀態(tài)(體現(xiàn)積極進取與超越),而非單純的“探索未知之境”,這才是把握了命題意圖。
第二,結合時代追求新意?!靶乱狻奔磩?chuàng)新性內容,陳舊、陳詞濫調的立意不必寫入作文。例如,許多同學仍在談論失敗、挫折、苦難等,只會讓閱卷老師產生審美疲勞。這就需要我們從身邊生活現(xiàn)象出發(fā),關注生活與科技,找到新穎的切入點。
第三,透過現(xiàn)象呈現(xiàn)深意。“深意”指善于透過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本質,思考對人生、社會有深刻意義的內涵。如2024年新課標I卷提出“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和應用,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文題關鍵并非討論解決問題的類型或數量,而是聚焦人工智能無法解決的問題。這種反向推斷更能體現(xiàn)思維深度,讓思考向縱深發(fā)展。
(三)與時俱進,巧妙選材
關于選材,魯迅說:“選材要嚴,開掘要深。”可見,材料的選擇與處理對考場作文至關重要,我們要提前積累能充實內容、突出中心的材料。結合前文提到的文題方向,選材可“簡單直接”些,瞄準三個方面:個人成長、文化引領、科技創(chuàng)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平時積累時,需閱讀與這三個方面相關的時事評論、報紙新聞、科學期刊等,獲取第一手資料,讓寫作素材豐富且與時俱進。例如,北京卷作文題“歷久彌新”,有同學挖掘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嗩吶”“甲骨文”“峨眉武術”“龍舟”等元素,提出“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的新生代力量,讓“歷久彌新”的話題更具時代新意。
(四)行文清晰,銜接自然
文章的結構是其“骨骼”,只有骨架挺立,脈絡才會分明,才能體現(xiàn)邏輯嚴謹的思辨能力,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因此,我們要關注作文的開頭、結尾、段落與層次,更要寫好段落間的過渡與照應,使文章行文清晰、銜接自然。
開頭部分,應先入為主、先聲奪人,好的開頭不僅能帶動全篇,還能讓文章順利展開。例如下面這個考場作文開頭:
茫茫宇宙,人類在探索中揭開隱秘的薄紗;浩瀚蒼穹,我們在探尋中摸索未知的印記。星空光遇,塵滓蠲盡而光生其間。微光如吾儕,更應向未知中溯進,抵達未知之境。
一《無瑯之處自有寰宇》
該段以一句對偶句式作為引入,不但奠定了文章的話題,還啟發(fā)了讀者的思考,讓人也不自覺順著作者的話題開展思考。
結尾部分,需要結論上的升華,讓人更透徹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去喚起讀者的思考和共鳴。例如下面這個考場作文結尾:
運海摶扶,必借未知之羽;乘流擊汰,必仁探索之楫。如果說未知如茫茫宇宙般幽暗,那正是生命火炬得用之處,哪怕螢燭之輝!
一《“未知”如良機,今始為君開》
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銜接要自然,不刻意更要有邏輯性。例如全國新課標II卷,一篇《未知永遠在前方,抵達永遠在路上》讓人看到了當代青年學子的極致思辨,作文采用層遞式的結構-探索、抵達、再啟程、再探索,深刻照應了主題“抵達永遠在路上”,論述“只要永不灰心、永不放棄,終會讓成功如約而至”,該文邏輯嚴謹,思路清晰。
三、結語
作文是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是審題、立意、選材、構思等綜合能力與素養(yǎng)的凝練。沒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很可能在高考作文中折戟沉沙,這值得廣大學子警惕。但寫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堅守和付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足夠的積累、反思與練習,才能真正理解寫作,也才能在真實的考場中寫出讓閱卷老師滿意、能體現(xiàn)個人能力與思想境界的好文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