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畫院·成都市美術館
成都畫院成立于1980年,2010年加掛成都市美術館牌子,2020年加掛成都市天府美術館、成都市當代藝術館牌子,四塊牌子一套班子,一館多區(qū)、統(tǒng)一運營。以成都市天府美術館、成都市當代藝術館為成都市美術館的核心展區(qū),成都畫院為學術基地,成都畫院琴臺美術館為社區(qū)延伸,從不同角度關注藝術的歷史與現(xiàn)狀,連接傳統(tǒng)與當代、國際與本土、殿堂與社區(qū),推動成都美術事業(yè)的持續(xù)繁榮發(fā)展。成都畫院位于青羊區(qū)下同仁路80號,是寬窄巷子片區(qū)現(xiàn)存最大最完好的建筑,2007年被評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成都畫院琴臺美術館位于成都市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qū)琴臺路204號-208號;成都市美術館A區(qū)(天府美術館)位于金牛區(qū)華嚴路181號,其建筑造型取意成都市花芙蓉花;成都市美術館B區(qū)(當代藝術館)位于金牛區(qū)金牛壩路388號,其建筑造型取意“窗含西嶺景”,整體建筑如環(huán)抱成都的雪山一般,層巒疊嶂。
穿行在支磯石街的小路上,道路兩旁蔥郁的樹木打碎了光影,和坐落在路口的那座四合院一起,摩挲著時間與記憶的片段。成都畫院這座成立近半個世紀的藝術機構與相隔幾里之外的新美術館一同為成都藝術事業(yè)的發(fā)展寫下新的注解。
時間的指針撥回到20世紀80年代初。1980年6月5日,經過兩年的籌備,在成都市文化公園(現(xiàn)成都市青羊宮內二仙庵)召開了成都畫院成立大會。由時任市委書記米建書擔任名譽院長,朱佩君任副院長,調入首批專職畫家,自此成都畫院正式成立。我與畫院的緣分始于2012年8月,我有幸借調至畫院辦公室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在院工作十余載,我始終記得初入畫院時的模樣:那時的美術館,空間不大,展陳有限,但我們有一群熱愛藝術的人,用心守護著這片文化凈土。
歲月流轉,如今我們已搬進了擁有7.28萬平方米的新美術館。而我,從行政部門分別跨到多個業(yè)務部門,見證了這一切的發(fā)生,也在這過程中,得到了成長。新館從開建落成到對外開放,對我個人而言,是一次挑戰(zhàn),更是一次蛻變。在老館時,我們熟悉一切流程,熟悉空間與節(jié)奏;而新館,是全新的空間尺度、全新的觀眾結構、全新的策展要求。每一次布撤展、每一次開幕、每一次觀眾反饋,都是我們與時代對話的瞬間。
這座新美術館,不只是一個展示藝術的空間。它已經逐漸成為成都這座城市的文化會客廳,是人們周末休閑的目的地,是藝術家夢想的展示舞臺,是孩子們第一次與美術邂逅的地方。在這里,藝術不再遙遠,它觸手可及、走進生活。很多觀眾第一次走進展廳時的驚嘆聲、駐足良久的身影,成為我心中最動人的記憶。我時常想,一個美術館究竟能為一座城市帶來什么?答案并不抽象。它帶來了美的滋養(yǎng),帶來了思想的碰撞,也帶來了更廣闊的文化視野。對成都來說,新館的誕生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它標志著這座城市不僅要“吃得巴適、耍得安逸”,還要“看得遠、思得深”。而我們每一個在館中工作的人,都是這股文化浪潮的助推者。
當然,機遇總是伴隨著挑戰(zhàn)。新的空間意味著更多的項目和更高的專業(yè)要求,我們必須不斷學習新的展陳方式、引入新的媒介技術、理解不同觀眾的需求。我也曾焦慮、曾迷茫,但最終選擇的是迎難而上。正是對藝術的敬畏與熱愛,支撐著我和小伙伴們一次次站在展廳里,面對空無一物的白墻,勾勒未來展覽的輪廓;也是觀眾走出展廳時那一句“太精彩了”,讓我一次次感受到這份工作的意義。
十三年的時光真的很快,但回頭望去,每一步都走得踏實。新美術館是這座城市文化發(fā)展的縮影,而我個人的成長軌跡,也與之緊密相連。我很慶幸,能在這樣一個不斷變化與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工作,用自己的專長與熱情,參與、見證,并引領西部文化藝術的一部分進程。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等待著我們。而我將繼續(xù)在這座一館多區(qū)的美術館中,繼續(x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