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曲藝研究院
四川省曲藝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直屬文藝院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曲藝類研究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四川揚琴傳承基地。主要傳承、表演、研究項目包括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四川竹琴、四川金錢板、諧劇等,以及四川方言劇、四川曲劇、小品、散打評書、民族聲樂、民族器樂等。
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培養(yǎng)和薈萃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老、中、青藝術家,有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四川揚琴大師李德才,諧劇創(chuàng)始人王永梭,川派荷葉名家何克純等。如今,擁有一級、二級演員,樂員、編劇、作曲家60余位,其中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3位和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1位。出品創(chuàng)作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市級獎項。
守正:川味基因里的文化錨點
當扶貧的山風掠過舞臺,曲藝劇《山高水長》以四川竹琴的蒼涼叩響川渝大地的脈搏。劇目將四川揚琴的余韻、四川清音的明快、四川車燈的靈動織成經(jīng)緯,讓川渝煙火氣在音樂劇與話劇的跨界里生長出新的根系。劇中駐村干部的素人身影與曲藝演員的集訓汗水交織,恰似“嶺上花開知春早”,在傳統(tǒng)曲牌的骨血里,埋下了“演、唱、表”兼修的新芽。
三年后的曲藝劇《玉石調羹》更像一甕陳釀,四川金錢板的脆響敲開方言的幽默,四川揚琴的絲弦纏繞著四川清音的婉轉。主人公白玉的唱段里,“調弦猶帶錦江月”,每一個音符都從老茶館的竹椅縫里鉆出來,又被現(xiàn)場樂隊的器樂交響托舉至云端。當觀眾聽見原汁原味的曲藝本色在劇場流淌,便知守正從不是困守舊譜,而是讓千年曲韻在當代舞臺上“老樹著花無丑枝”。
破界:科技為墨暈染時空的曲藝長卷
2021年推出的曲藝劇《成都家書》撕開了劇場的四壁。360度旋轉的舞臺讓朝鮮戰(zhàn)場的風雪與成都巷弄的炊煙在同一時空氤氳,LED屏上的家書如飛鴿穿越烽煙,“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古意被蒙太奇手法重新解構。當雙管交響樂團與四川揚琴在沉浸式聲場里碰撞,觀眾看見的不僅是四川曲藝的破界,更是“天涯共此時”的情感共振——那些被科技重構的舞臺邊界,恰是讓傳統(tǒng)曲藝長出“千里眼”“順風耳”的時代注腳。
新生:從蜀地竹影到萬里歸帆
2024年推出的曲藝劇《萬里歸來仍少年》,讓蘇軾的少年意氣在四川竹琴與諧劇的對話里重生。劇目截取蘇軾人生切片,以“莫聽穿林打葉聲”的曠達串聯(lián)起四川清音的靈動、四川金錢板的詼諧,歷史的厚重與少年心性在舞臺上完成了一場跨時空對飲。更動人的是幕布之外:當《萬里歸來仍少年》的售票鏈接在云端閃爍,當川味曲藝從惠民劇場走向付費舞臺,恰如“沉舟側畔千帆過”,證明守正創(chuàng)新從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讓“竹琴里藏著的千年月”,照亮更多人追光的路。
這十年,四川省曲藝研究院像個掌燈人,左手提著“守正”的燈籠,讓川韻在四川揚琴弦上流淌出“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堅守;右手握著“創(chuàng)新”的刻刀,在科技與跨界的石坯上鑿出“直掛云帆濟滄?!钡男戮?。當四川竹琴的余音漫過劇場,當調弦的少年叩響時代——你看那遠航的帆影里,正載著千年川味,在時光的浪頭,吟出一闋“歸來仍是少年”的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