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像一本耐讀的書,初翻樸實無華,細品卻滿是故事。北京路北頭的修鞋匠老張,便是這樣一個人。
老張的修鞋攤總擺在十字路口,一輛舊木箱車支起塊木板,便是他的工作臺。六十多歲的他總穿著洗得發(fā)藍的中山褂,褪色的鴨舌帽下,瞇起的眼角堆著笑紋,遠遠看去像尊慈眉善目的泥塑。
他的手藝是出了名的妙。有回我運動鞋底裂了道三指寬的口子,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tài)找到他。老張接過鞋,粗糙的拇指先沿著裂口摸了一圈,隨后從木箱里抽出錐子、麻線、牛筋底一動作熟稔得像在拆一封舊信。只見他弓著背,錐子“篤篤\"穿過鞋底,麻線在指間繞出細密的針腳,末了用蠟燭油輕燙線頭,再拿塊碎布把鞋面擦得發(fā)亮。前后不過二十分鐘,破舊的鞋子竟像被施了魔法,連鞋底紋路都透著股重生的精神氣。
最讓人記掛的,是他的“傻氣\"。隔壁王奶奶有次拄著拐來修鞋,老張接過鞋時,看見王奶奶鞋幫磨破的地方露著棉絮,二話不說翻出塊新布料縫上。王奶奶掏錢時,他直擺手:“您留著買斤糕點,我這手藝閑著也是閑著?!鄙蟼€月暴雨突至,他冒雨幫收廢品的劉叔搶收紙箱子,自己淋得透濕,第二天啞著嗓子還堅持出攤。有人笑他“老好人\"當?shù)貌恢担麉s把錘子往木板上一放,認真道:“人活一世,能幫襯別人的日子,說不定比被幫的還有福氣呢?!?/p>
如今路過那個十字路口,總能看見老張坐在馬扎上專注地補鞋,陽光穿過帽檐的縫隙,在他溝壑縱橫的臉上織出一片暖融融的光斑。他手里縫的何止是鞋底的破洞,分明是把人間煙火里的溫情,一針一線地縫進了歲月里。
教師點評
這篇文章篇幅不長,卻展現(xiàn)出小作者細膩的觀察力與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讀來溫暖動人。
開篇用“耐讀的書”比喻平凡人物,寥寥幾筆便引出修鞋匠老張的形象,熟練自然。文中細節(jié)描寫尤為亮眼:“洗得發(fā)藍的中山褂”“褪色的鴨舌帽”等外貌刻畫精準傳神,修鞋時“錐子‘篤篤’穿過鞋底”等動作描寫如在眼前,將老張手藝之精湛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更難得的是對老張品質的刻畫,幫王奶奶縫鞋、冒雨幫劉叔收廢品的事例真實可感,搭配“能幫襯別人更有福氣”的臺詞,讓人物形象立體鮮活,不流于說教。結尾以陽光光斑收束,將修鞋升華為“縫人間溫情”,表達貼切,內涵豐富,耐人尋味。
小作者用樸實文字捕捉生活暖意,于平凡中見真情,文筆成熟細膩,盡顯文字張力,意境悠遠,盡顯對生活的熱愛與感悟,是一篇充滿溫度的佳作。小作者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晴,更有一支傳遞溫暖的筆,期待未來創(chuàng)作出更多扎根生活的佳作。
——張俊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