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本文簡稱新課標)提出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與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要求。新課標還針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活動,提出引導學生關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xiàn),初步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價值的要求。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國內不少學者從文化視角對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展開了研究,但聚焦項目化學習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成果較少。本文旨在提升低年級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質效,通過識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探索基于文化視角的項目化識字教學實施路徑。
項目化學習在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價值
提升識字教學的質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識字是最基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一,其質效直接關系學生今后學習與成長的重點。教師組織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能讓學生在活動探究和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逐漸對識字教學產生濃厚興趣,還能為課堂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拓展了識字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有助于學生在參與項目探究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較高專注度,潛移默化地養(yǎng)成良好的識字習慣,在保障和提升識字教學成效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促進學生未來學習與成長。
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興趣和識字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低年級小學生的未來學習與成長。在識字教學中,教師采用項目化學習方法優(yōu)化傳統(tǒng)識字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意識,推動傳統(tǒng)灌輸式識字課堂向啟發(fā)式識字課堂轉變。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識字學習效率,還能通過融入各種文化元素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對漢字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
基于項目化學習的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策略
確定教學主題,布置課前任務。在開展項目化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在深入研讀教材和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深度挖掘教學資源,通過將漢字背后蘊含的文化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識字教學方式,拓展教學內容,從而在項目化學習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從漢字文化的多樣化載體入手,在學習項目前插入動畫、電影片段、紀錄片、名師慕課等多樣化載體,或者布置“探秘漢字文化\"的課前任務,引導學生在家長的協(xié)助下通過互聯(lián)網、圖書館、文化館等渠道,收集不同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了解各種漢字的文化意蘊。
以二年級下冊“中華傳統(tǒng)文化\"識字單元為例,本單元的人文主題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挖掘教學資源和布置課前任務時可以先確定學習項目的主題,如“xx地的漢字故事”,將項目主題與地方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起來,通過設置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的項目主題,喚醒學生的文化記憶,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布置課前任務時,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具體的問題:“我們如何通過漢字來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隨后給學生安排相應任務:圍繞本地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美食文化三個子項目,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漢字,理解漢字的內涵,自制展示家鄉(xiāng)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名片,揭示不同漢字的文化內涵。如《“頁\"的故事》教學中,學生可以從漢字起源、歷史文化、形聲字等方面來介紹漢字,從地方文化角度收集關于本課漢字的文化故事,將漢字配以傳統(tǒng)文化載體的精美圖案,制作一張小卡片展示傳統(tǒng)文化特色。此舉讓學生在達成課前預習目標的同時了解了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部分基本常識,感受現(xiàn)實生活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教師可以通過檢查學生的作品,評估學生的課前預習和準備情況,為課堂項目化學習活動做好鋪墊。
設計學習項目,制定實施策略。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在組織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前,可以根據(jù)教學目標和識字教學的文化特點,精心設計學習項目,在堅持“以生為本\"和問題導向原則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特征和生活實際,結合教材內容選定學習項目的主題,合理設定學習項目的教學目標,如掌握字詞、拼音、筆畫等知識的程度,保證教學目標的可達性,適當將學習項目分解為若干具體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進行探究式學習。在學習項目中,教師要盡量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文本、多媒體課件、互聯(lián)網教學資源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以二年級上冊識字單元的《樹之歌》為例,學生在本節(jié)課需要學習許多木字旁的生字。為幫助學生區(qū)分不同生字,加深學生對不同生字的印象,讓學生通過漢字學習感受文字背后傳統(tǒng)文化的生命力,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樹木作為研究切入點,為學生設計“樹一一生命\"主題的學習項目,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對樹木的觀察,多角度分析和總結樹木的特點,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通過知識分享為不同類型的樹木制作一張“明信片”。
在學習項目的時間安排上,教師可以將整個項目劃分為兩個課時:第一課時通過布置任務,帶領學生認識常見的樹木,完成手工制作任務,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觀察校園內的樹木,在圖畫紙、筆記本上記錄樹木的形象;第二課時引導學生按照各自的分類標準將樹木分類,讓學生采用比較、分類的方式總結不同類型樹木的異同,初步感受樹木蘊含的生命力,并引導學生從文化傳承角度認識傳統(tǒng)詩歌,從漢字的組合和構成上感受詩歌描述樹木及其象征意義的技巧。
優(yōu)化導入方式,提升教學趣味性。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學生對識字教學的興趣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識字教學的開展效果。因此,教師在組織開展識字教學的項目化學習活動時,要注意改進課堂導入方式,通過促進傳統(tǒng)文化在識字課堂上的滲透,營造蘊含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掌握漢字知識的同時加深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奠定基礎。
以一年級上冊識字單元的《金木水火土》為例,本節(jié)課的識字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金、木、水、火、土五個漢字的字形和讀音,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教師可以在項目化學習中為每個漢字設計具有文化內涵的識記方案,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視角導入不同類型的漢字,如金色的財富為“金”,樹木形狀為“木”,流動的水為“水\"等,也可以向學生講解中國五行學說,從五行相生相克以及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命理、堪輿、相術等方面的應用,引出這五個漢字,在導入傳統(tǒng)文化后激發(fā)學生探究漢字的欲望,并讓學生在課堂上保持專注度。
在項目化學習中,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優(yōu)化課堂導入方式,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漢字的圖片、視頻,帶領學生回顧不同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動態(tài)化演示過程中讓學生對深入掌握不同漢字圖形的規(guī)律,促進學生對漢字知識的理解與積累。以一年級上冊《比尾巴》一課為例,在這節(jié)課中,“短\"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漢字。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講解與“短\"有關的漢字文化—“短\"由\"矢\"(箭,表義)和\"豆\"(一種量器,表音)兩部分組成,隨后介紹有關“短”字的故事:“在中國古代,古人制作的弓很長,而箭很短,當時有人用弓的長度做長物的度量單位,用箭的長度做短物的度量單位。\"教師為學生介紹這些內容,可以用多媒體開展微格教學,引導學生探究“短\"字起源,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短\"字,在突出漢字工具性、人文性等特征的基礎上,逐步引出學習項目的主題,帶領學生正式對漢字進行探究。
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角度探索了項目化學習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中的應用路徑,通過設計學習項目引導學生探究漢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和文化內涵,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知與理解,提高學生掌握漢字相關知識的程度,潛移默化中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對提高識字教學質效具有重要實踐價值和推廣意義。
(責編/李希萌 責校/孫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