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與甜交織成一首無言的歌,緩緩流淌在記憶深處……作為在大涼山彝寨長大的孩子,我總能在苦蕎粑粑的香氣中找到回家的路。
記得奶奶總在天蒙蒙亮時就起身和面,她粗糙的手指在蕎麥粉堆里刨出個窩,山泉水像銀鏈子般注入,揉面時面團“咚咚”地撞著面盆。最神奇的是看她把面團拍成餅狀,直接埋進火塘的熱灰里,竹火鉗翻動時,火星像螢火蟲般飛舞著。
初嘗苦蕎粑粑,苦澀如潮水般涌來。可當我蘸上一點蜂蜜,淡淡的甜意漸漸與苦味融合,凝成一種難以言喻的滋味,在舌間緩緩化開。我仿佛明白了,生活中的苦與甜,本就是相依共存的。
在上海的一家云南餐廳,我和久違的苦蕎粑粑重逢了。頭戴雞冠帽、身穿斜對襟繡花衣的阿姨,微笑著將一碟黏稠清香的蜂蜜推到我面前:“這是昭通的蜂蜜,可以蘸苦蕎粑粑吃。”苦蕎粑粑入口,依舊是那熟悉的粗糙質(zhì)感,苦澀中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甘甜。我細細品味,仿佛能聽到家鄉(xiāng)小溪潺潺的流水聲,看到漫山遍野金黃的苦蕎在微風中搖曳。
爸爸問阿姨:“苦蕎粑粑很正宗啊!我是云南的,您也是嗎?”
“保山的,剛來上海。”
“還習慣嗎?”
“有點辛苦的。可沒有苦,哪來的甜喲!”
三言兩語間,鄉(xiāng)音打開了話閘。父母也講起他們初到上海時的情景。
“先苦點呢!后面慢慢會習慣的?!眿寢屬N心地安慰阿姨。這些話何嘗不是在安慰那個初來上海的自己呢?憑借著骨子里的韌勁和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爸爸媽媽在這個海納百川的都市里扎下了根。時光流轉(zhuǎn),我們家從兩個小小的行李箱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家。我看見父母的眼角溢出了淚花,臉上擠滿了幸福和喜悅……
“現(xiàn)在老家怎么樣了?”媽媽問阿姨。
阿姨欣欣然掏出手機,翻開相冊。高原紅土上,曬著一望無際的苦蕎;田埂旁,紅墻黑瓦的小樓拔地而起,樓前柏油路村村相通;孩子們在窗明幾凈的學校里學習;精神矍鑠的老人們在廣場上鍛煉身體……媽媽心中涌起無限感慨:“我們都趕上了一個好的時代,多虧了黨的好領(lǐng)導!”??嗍w,這種曾經(jīng)被視為貧瘠之地的作物,它幫助父老鄉(xiāng)親們脫貧致富,也將清香傳遍九州。
我再次拿起一塊苦蕎粑粑,蘸上蜂蜜品嘗。那苦甜交織的滋味在口腔里悠然回蕩。
這是苦,也是甜。
●點評
作文以“苦蕎粑粑”為線索串聯(lián)鄉(xiāng)愁、親情與時代變遷,情感真摯,構(gòu)思巧妙。其特點有三:意象鮮活生動,民族特色細節(jié)滿含煙火詩意;情感層層遞進,從個人記憶到家庭奮斗、時代縮影,以苦與甜的辯證關(guān)系由小見大,升華主題;語言質(zhì)樸含韻,“無言的歌”“苦與甜交織”等表達含蓄雋永,結(jié)尾呼應(yīng)主旨,余味悠長。
【作者系上海市楊浦雙語學校學生,指導教師:張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