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于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選自《世說新語·容止》
★注釋:[神情】神態(tài),風度?!咀筇珱_】左思,西晉著名文學家?!疚D】疲乏。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東施效的故事吧。說的是若耶溪東岸有個丑女東施,有一天因為覺得美女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就模仿她皺眉,結果卻變得更丑了。你知道嗎,在《世說新語·容止》中有個男版\"東施效”的故事,讓我們一起來賞讀吧。
話說西晉名士潘岳(別名潘安,字安仁)相貌英俊,風度翩翩。文中的“妙”和\"好”是對潘安外表的稱贊,“神情”是古今異義詞,指人的神態(tài)風度,現(xiàn)在我們用來指面部表情。我們今天還用“貌比潘安”來形容男子貌美,那么潘安到底有多美呢?我們可以通過他人的反應來感受一下:潘安少年時挎著彈弓從洛陽的大道出去溜達,女人們看到他,都會手拉手把他圍在中間。這像不像我們今天的追星場面?沒錯,潘安可以說是當時的“頂流”。明代的《語林》中有類似的記載:“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想象一下這樣的畫面:絕美的潘安每每出行,無數(shù)女粉絲追趕他的車,一邊呼喊他的名字,一邊把水果扔滿他的車,連中老年婦女都不例外。
這里,我稍微提一下,文中有兩個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一是“出洛陽道”省略了介詞“于”,地點名詞前面往往與介詞連用構成介賓短語充當?shù)攸c狀語,譯為“從(或‘在')洛陽道出游”;二是“婦人遇者\"省略賓語“之\"(指代潘安)且語義倒裝,“遇(之)者”為后置定語,正常語序應為“遇到潘安的婦人”。省略句和倒裝句是文言閱讀中的重點和難點,小學生適當了解即可。
說回故事本身,我們剛領略了潘安的盛世美顏,緊接而來的是“男版東施”左思的丑顏“暴擊”。也許是羨慕潘安的人氣,左思也模仿潘安到處游逛,可得到的不是擁戴而是唾沫星子,原因就是他“絕丑”。如果說文中評價潘安貌美的言辭還有所克制,那為了形成鮮明對比來凸顯美丑之別,作者用\"絕\"字來強調左思丑到了極點。同樣也通過側面描寫觀眾反應來烘托左思樣貌之丑陋:婦人們見到自信出游的左思時一起向他亂吐唾沫,左思只好垂頭喪氣地回去了。他這個刻意模仿潘岳而自取其辱的故事也被后人戲稱為“效岳游遨”。
《容止》反映的是魏晉士人對容貌的注重,他們相信通過觀察人的外在特征來揭示內在品質,那是當時主流的審美情趣。但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審美,在今天看來,人不可貌相。左思雖其貌不揚,卻才華出眾,我們今天依然記得左思具有卓越的文采。有個成語叫“洛陽紙貴”,說的就是左思曾作《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大家競相傳抄,一下子使洛陽的紙都昂貴了幾倍,不少人還要到外地買紙來抄寫這篇千古名賦。而且潘安雖以貌美聞名,但他不是徒有美貌,文采更是斐然。他小時候就號稱“奇童”,二十多歲入仕,因作《籍田賦》而聲名鵲起,我們今天常說“白發(fā)悲秋”就出自他的《秋興賦》,當時有“陸(機)才如海,潘(岳)才如江\"之語。更難得的是,潘安此人極重情義,在妻子去世后悲痛欲絕,在詩歌史上首次以“悼亡”為題紀念亡妻,誰不道一聲“癡情郎”。
古今多少人物,我們固然欣賞有人俊俏的容顏,卻也會因超然的才情、卓絕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而忽視有人丑陋的外貌。美麗,不只在皮囊,更在皮囊包裹下那顆跳動的心。外貌自是天生,內在卻需修養(yǎng),愿我們都能通過閱讀和思考擁有美麗的靈魂。